首页 -> 2007年第1期

创作与写生之浅议

作者:张海东




  记得以前在学校上学时,在专业课上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以写生为主,虽然也有白描、临摹等其它课程,但写生在上学期间所占的比重在我的印象中是相当大的。那段时期所画的写生现在看来其实是为写生而写生,那个阶段没怎么搞过创作,在写生过程中眼中和头脑中也没有什么创作意识可言。几乎每天都沉浸在“闭门造车”式造型能力的写生技术训练中,每天倒不必为画什么而犯愁,因为模特就坐在那里让你去画,需要做的和需要去思考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去画。想得最多、下功夫最大的当然也只是技术方面上的,这虽然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没有艺术灵性和创作意识的写生却僵化了艺术思维,以至于脱离了习作模式化的写生,没有模特,即“江郎才尽”无从入手,一筹莫展。
  从事专业艺术创作后,深深感受到艺术创作包罗万象,虽然说艺术创作也是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去表现,但只有技术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描摹生活技术手段的再现,而是通过对具体形象和具体景物的描绘,折射传递出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表现的境界,想要去极力表现的是画外的、也就是技术以外的东西,如果单纯地把艺术创作当作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体力劳动,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谈不上会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艺术创作虽然是一种劳动,但更重要的应当说它是一种智慧型劳动,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广博的知识、科学的理论等多方面的修养,要了解自然万物及宇宙苍生,正像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从小除了文学之外的其它方面的东西既不想知道也不愿去了解,那么这个人肯定成不了作家,至少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既然技术之外的知识如此重要又是如此之多,与以技术表现能力为主的写生相比似乎要重要、博大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自觉不自觉当中把创作与写生分割开来,觉得写生只是一种为提高技术手段和造型能力而必须要去完成的技术训练,是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锻炼出来的,而画外的东西是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去逐步完善的。 这实际上已经为自己在单纯的画画本身之外背上许多沉重的包袱,这一时期“苦苦冥想”思考最多的已不是怎么画,而是画什么的问题。
  通过这几次重新回过身来画写生,忽然感觉好像放下了许多思想负担,似乎又回到了画画最纯粹、最直接、最本身的过程当中。而与过去画写生完全有所不同的是,因为现在已有多年创作实践的沉积,在每一幅的写生作品当中不自觉地融入了许多创作意识成分,在写生过程中注重客观实际存在的同时更注重其精神内涵。这实际上已经是在创作,从现实生活客观世界的写生转化到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其艰苦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写生,根据画家自身的修为程度,经过在头脑中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和取舍所产生的物象再现的结果。古人所谓“外师造化”、“造化为师”其最根本的含义就是指要到自然中去,到现实生活中去,以自然万物为创作的母体,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万物苍生,这已经过历史经验的证明是通往艺术创作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如此说来,创作与写生、写生与创作应该是密不可分、互为补充的。虽然现如今现代化的网络资料、照片等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资源,但面对“芸芸众生”、“自然万物”的写生,置身其中、深入体察、感悟,在把握住客观自然规律的同时,把自然万物的“造化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这却是其它任何方法都无法代替的。写生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艺术创作又将客观世界提炼升华,通过对自然万物深入体察,带有创作意识的写生,把握住客观空间,自然会使我们穿越画面的空间,进入梦寐以求的自我空间的创作。
  
  (作者为黑龙江省画院二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