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关注这片希望的田野

作者:张 锐




  由黑龙江省剧协、吉林省剧协、辽宁省剧协及黑龙江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办的东北三省戏剧理论研究会日前在哈尔滨召开。三省戏剧理论家齐聚一堂,关注大家热爱的戏剧事业,共同探讨东北戏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东北戏剧曾经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然而昔日的成就不代表我们永远都可以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面对各种艺术媒介的冲击,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对戏剧创作群体的影响,我们的戏剧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振兴戏剧,如何让东北戏剧在保持自己固有优势的同时发展创新?三省代表各抒己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研讨让戏剧焕发勃勃生机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关注“三农”题材。戏剧创作不能脱离群众,我国有九亿农民,东北是全国生产基地,农民占三省人口总量大约70%,因此“三农”题材不可或缺。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的姜学君和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的常晓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三农”题材作为本次戏剧理论研讨会的研究课题。姜学君把近二十年来有关“三农”题材的戏剧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了这些作品的现实主义意义,它们表现了人性的苏醒以及对人性的全方位揭示,新时期东北农村题材的戏剧创作在坚实生活的基础上,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体现出厚重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题材作品写出了本地域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积淀和深层的文化个性,把对人的审美观照由传统单一的政治视角、社会视角转向综合的全方位的文化视角,它对政治、经济转型期民族精神和文化心态演进历程的有力揭示,使人物形象由平面向立体转变,塑造了几代具有不同文化人格的东北农民形象。在肯定农村题材戏剧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姜学君也提出我们仍缺少能够给观众以强烈震撼的可以传世的现实主义力作,戏剧作品缺少深厚的历史品格和哲理思辨。常晓华更关注黑龙江戏曲创作现实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三农”题材在创作演出中的严重缺失。她深刻剖析了黑龙江戏曲创作演出脱离“三农”题材的主要问题症结所在:剧作家们的眼睛紧盯着“热闹时尚”话题而遗忘了“三农”题材;舞台艺术家们在创新面前“知难而退”回避着“三农”题材;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缺少对“三农”题材戏曲剧目扶持的有效调控手段。常晓华的发言有理有据,深中肯綮,既阐明了戏剧“三农”题材创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又分析了“三农”题材缺失的原因,她饱含深情地呼吁戏曲艺术家们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都来关注“三农”题材,关注农民生存,关注农业发展,关注这片希望的田野。让戏曲不断追随时代变革的步伐,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
  拓宽领域,扶持新生力量,关注大学生戏剧。本次研讨会上,也有不少戏剧理论家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戏剧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吉林省长春市艺术研究所的王岩首先肯定了大学生戏剧完成了一种突破:寻找自己的话语方式,这种方式的表达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戏剧代码。大学生演绎经典,批判现实的触角使他们反讽现实,并以自身稍显稚嫩的生活体验去对位那种思索,并使之极端化,与此同时,审美的乌托邦情结和理想主义意念隐现于戏剧流程和意识思维中。同是吉林省的申茜参加大学生戏剧节后有此感言:大学生戏剧从诞生伊始,便烙记上的“草根”性,使得它有可能脱离体制内戏剧产生模式的僵化与教条,以充沛的活力和自由在舞台上施展创意。这些非专业的戏剧演出,更能显示某种更接近戏剧本质的、纯粹与鲜明的艺术质感。这是大学生戏剧最大的优势。
  当然,让大学生来承担中国戏剧的振兴的重担并不实际,然而,它也终归是在艺术的领域内,戏剧的舞台上。犹如整个庞大文艺的一个小小触角,大学生戏剧的一轮热潮及其折射的问题,让我们得以摸索文艺暗流行走的脉络。大学生的弱势在于业余,积淀少,力量薄弱,而优势正在于质朴,想法多,缺少功利。他们是较少受到社会的实用主义、功利思想影响的一群,也是最有可能保持戏剧艺术比较纯粹品格的一群,他们可以选择更犀利的、更有挑战性的表达方式,特别是不用顾及大众娱乐和商业化。大学生戏剧并不是一种单一概念的戏剧,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考,有他们的表达方式,而这些,正是其他群体所不具备或者说缺少的。关于大学生戏剧,是我们以前较少触及的角落,通过本次研讨,让与会者看到了除专业团体外,戏剧其他的表达方式。戏剧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大学生戏剧的热情和敢于突破,使戏剧工作者们换角度思考问题,为戏剧的创新提供了各种可能。
  看清现状,积极探索思考,关注东北戏剧发展。这是本次戏剧理论研讨会谈论最多的话题。东北黑土养育了豪迈的东北人,也形成了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东北戏剧风格。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的薛成荣做了“从移民文化看东北戏剧风格特色的形成”讲说,他认为,东北移民来自北方中原一带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同时还有外国移民,法国人、希腊人、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以及日本人、朝鲜人等外籍人涌入东北地区。他们各自文化习俗对东北地区至今仍有影响。东北戏剧多属于外来剧种,在传入东北以前,各自的艺术特色都已经形成,传入之后,自身的特点自然被输入进来。我们今天在探讨东北戏剧艺术特点的时候,是不能割断历史、脱离这一源头的;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追溯这一源头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看到移民文化产生作用这一鲜明的客观事实。
  薛成荣认为移民文化应成为我们探讨东北戏剧风格特色成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谈到东北戏剧发展,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朱雪艳发言的题目为《我呼唤——黑土戏剧久违的雄风》,她说这雄风的形成固然需要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最为坚强的底蕴还是戏剧家富有开创性的发现与创造。无论现在或将来,也无论表现形式怎样花样翻新,富有原创性的生命呐喊,仍然是戏剧最为宝贵的精神内核,形式只是内容的外化,独创的形式也必须以深刻的思想与富有时代精神的人物为基础,我们的戏剧家必须寻回对生活的热情、时代的敏感与反思、批判的锐气,才能重新赋予戏剧以艺术审美的震撼力。沈阳音乐学院的张红星认为东北戏剧创作应朝着多元化、地域化的方向发展,即戏剧内容、形式及主体要多元化,但因为地域的文化品位、生活特点、社会发达程度等等,对戏剧发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决定意义的,所以创作在多元化的同时决不能脱离东北地域特点。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的刘迎新、徐崔巍、祁丹等也有各自独到见解。刘迎新、徐崔巍在肯定戏剧发展要多元化、地域化的同时,提出未来的黑土戏剧应该是在形态上突显民族风范,而在创作观念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和世界性取向,把握好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祁丹分析了黑土戏剧现存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相应对策:扎根生活,还戏于民;守住本体,锐意创新;走向市场,改革延伸。王一亮的观点是,从发展的眼光看,戏剧文化意义上的整合,将会是以后戏剧艺术发展的总体走向。
  此外,本次研讨会论题还包含话剧、京剧、评剧、舞剧、歌剧、电视戏曲等门类的艺术理论研究,有的文章细致探讨了有关演员、导演等与戏剧相关的问题。
  与会者的论文表现了戏剧工作者对戏剧的热爱,表达了对戏剧走向、戏剧前途、戏剧创新的深入思考。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的艺术家、理论家对戏剧艺术的坚守和执着追求,我们的戏剧事业才大有希望,东北三省的戏剧发展才令人充满信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