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读杨孟勇和他的书

作者:李 琦




  认识杨孟勇已经多年,当初,知道这个人多才多艺,喜欢写作,会吹箫,懂得打坐养生。按年纪,他是兄长,可他从不以兄长自居,内心羞涩,举止安稳,为人处世谦恭有礼。相识多年,发现人群中的杨孟勇永远是宁静的,我因此一直很敬重他。
  忽然有一天,知道他要做换心手术。须知这移植的器官是心脏而非寻常。这自然牵动着我们这些关心惦记他的朋友。手术后,我和迟慧去病房看他。到现在我也难能忘记那一幕:洒满阳光的病房里,尚很虚弱的杨孟勇笑容是那么单纯晴朗,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和对生命的感激,使病房里形成了一种温暖的气场。从死亡的边缘重新回转身来的杨孟勇温和依旧,善良依旧,只是目光里明显添加了更多的从容和淡定。对死亡线的触摸,让原本就不浮躁的他,对“生命”这个概念,对人世人生的情理,对写作的内涵,已经有了更为深邃广阔的理解。我当时就有一种直觉,如果他再拿起笔来,写出的东西一定会胜于从前。
  但我还是没想到,他能那么快地进入了状态。手术后的16天,他就开始了写作。这时的杨孟勇,应当说,已经不仅仅是爱好文学了。写作,成了他一种倾诉的方式,一种对自己的鞭策和推动。不善言谈的他,有千言万语。要通过文字向读者诉说。此时的杨孟勇,应当说是被命运之手,牵引着接近了生命的本质和文学的本质。他的诗集《太阳传说》出版后,让我对这个认识多年的“老杨”真是刮目相看。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情真意切的杨孟勇,用自己重新获得的生命体验,写出了让自己感动、也感动读者的诗句。紧接着,我们又读到了这本《活下来再说》。
  在一个功利主义的时代,道德的漂流、信念的丧失,应当说我们已经不陌生了。种种出书渠道,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林林总总的“书”。那些堆砌的语言、浮夸的泡沫、与心灵无关的文字,让人只看一眼就能倒掉胃口。许多毫无内容却版本豪华的书,煞有介事地摆在书店里,充当“作品”。这些书不同程度地损毁了文学,汇成了一种集体的喧嚣。也正是这种现象,从某种角度提醒了真正的写作者,应当有所警惕并自我珍惜。
  这本装帧朴素的《活下来再说》,没有任何宣传,没有商业炒作,像安静的杨孟勇本人那样,安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却让我们在阅读中心为所动。我们在毫无花哨的语言中看到了人性中那么干净、结实的部分;看到了一个人对生死的体悟,对命运的思索;看到了一个人经历了人生大波折后那种重新打量世界的目光。这一切犹如河水流淌,自然、均匀;犹如草木倾吐对土地的认识,温暖、朴素。杨孟勇述说他对生命的体悟时,诚实本分,充满了感恩之心。而在我现在的经验里,能如此诚实地写作的人,并不是太多。
  一本情思厚重的好书,于平静之中蕴涵力量,这正是我喜欢的方式。
  这本书你可以随时随地、随便地打开,独立成篇的文字不夸张地说,篇篇耐读。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首先翻到的是“生命之美”,一下子就被作者的叙述吸引了:在长途汽车站旁边的小饭店里,疲惫与饥饿的作者,发现饭店一个靠在墙角的破旧小圆凳,因为依靠着年久失修的水龙头,有一滴一滴的水渗漏,竟奇异地生长出一丛凤尾葵。这含辛茹苦的生命景象打动了杨孟勇,也打动了作为读者的我们。与凤尾葵惺惺相惜的作家,由此生发了一些感慨。笔法虽不新奇,甚至有些老套,但因情真意切,依旧感人。当我阅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竟是老杨清瘦的身影。我觉得他自己也是人群中一丛倔强的凤尾葵,在生活的缝隙里,顽强地举起生命的旗帜,举起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和追求。
  而后,一篇篇读来,几乎是一气读完,很多地方鼻子酸酸的,被深深打动。渗透生命意识的作品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一颗心脏的两难境地”, “九千米高空上的心脏”、“活在生命起跑线上”等等都是平中见奇的文字,记录了一个心脏移植者的生活状态,也记录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平实亲切,暗含喻理。题材并不“另类”,手法也不“先锋”。从来没有想以作品获奖或者攀登“创作高峰”的杨孟勇,只是想留下自己的记录和感动,对“人”这个概念说出自己的阐释。也许,这正是这本书打动人的地方。  文学是一个人缓慢的精神历史。这一点,在阅读杨孟勇的作品时,体会尤其深刻。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知道了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他对生命的体验;感受到了一场人生对于一个人的凝重;同时看到了一朵精神之花,是怎样一点一点努力绽放。
  以63岁的年龄写出这样的书,杨孟勇的写作之路,其实走得颇为缓慢。但正是这种缓慢,让他保持了沉静的心态,有机会沉入了自己的内心。他的东西并不多,但的确是一部比一部好。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不断提升的生存质量和优美的生存状态。诚实的杨孟勇,比起那些“笔耕不辍”,出书不少越写越滥的写手,到底是谁更有文学精神?谁更能接近艺术沉静厚重的本质呢?
  不久前,老杨到作协来看我们。正好我从一个农民那里买了一些刚摘下的李子,洗净了,请老杨吃。他用赞美的眼光看着那李子,“真好啊”!他由衷地感叹,好像看出了那上面阳光的痕迹和日月的精华。我没看到我身边的人有谁用那样的眼神看过水果。他吃的时候简直是小心翼翼,惟恐有甜美流失,对不住这大自然的馈赠。这个细节让我很感动。一个看重美好事物的人,就坐在我的对面,谦恭有礼,面容安详。我想起了福克纳的一句话:“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人的勇气、荣誉、希望、尊严、同情心、怜悯心和牺牲精神复活起来。”
  孟勇兄,我希望你能成为这样的作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