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论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

作者:江 冰




  80后文学区别于此前所有文学思潮、流派、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网络,可以说,没有网络就没有80后,网络对于80后而言,不仅是孕育的温床,崛起的平台,聚合的空间,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说,80后之前的文学人多将网络作为一个文本传播的平台的话,那么,在80后写作中,网络就是文本,文本就是网络。他们的精神呼吸、欲望表达、思想观念如茂盛的野草,随时随地在网络的土壤里丛生,网络与其说是一个传播的工具和平台,不如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网络进入他们的生命,不是工具,不是方式,而是一种生命的空间,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我在80后文学系列之二《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一文中,曾将网络列为三大文化背景之一,本文延续这个思路,对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进行较为明确的梳理。
  
  一、青春化、都市化与时尚化
  
  以当下的事实作为研究的起点,新鲜但冒险,它比依据以前的经典文本、公认历史有高达十倍的风险。但既然选择了80后,选择了网络,研究者也就别无选择地着眼当下,让我们从近日的一则消息开始探险吧——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将他的新作《无极》的小说改编权交给了郭敬明。稍前,报刊就以“80后”作家争夺《无极》小说改编权为题对此事做了报道,关于为何没有找与导演陈凯歌同样声望的知名大作家来改编《无极》,制片人陈红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无极》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想像力,80后作家可能更能拓展电影以外人想像空间;二是陈凯歌一直关注80后,了解年轻观众的品位,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来关注中国电影。据陈红透露,陈导很早就读过郭敬明的《幻城》,并且非常喜欢《流氓兔》等漫画。
  作为50后生人的陈凯歌是否由衷地喜欢80后暂且不论,他显然已经十分清楚地意识到,现在的年轻一代拥有与前辈迥然不同的趣味与观念,识时务者为俊杰,陈导再接再厉还要当新世纪的俊杰。
  那么,什么是80后生人的精神风貌呢?题目很大,但可以从网络作为进入口;20年前就有一句话颇为流行,新一代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此结论从发达国家传入国内,被学术界接受,并为媒体津津乐道,套用此话,当下的80后一代则是玩网络长大的一“代”。据2005年7月21日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今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首次突破1亿,为1.03亿人,半年增加900万人,和上年同时相比增长18.4%。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迅速,首次超过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增长率为23.8%,这也是宽带用户首次超过拨号上网用户人数。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这一正式的权威信息除了数字外,其实还从宽带上网人数首超拨号上网人数这一信息中,透露出稳定、长时间上网人数的遽增的情况,而宽带上网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且主要是年轻人。各大网站历次的统计数字均表明:18—25岁的年龄段是中国网民的中坚力量,也是最大数量的上网群体。因此,青春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80后文学的第一个网络特征。年轻人写,年轻人读,构成一个“自己写,写自己,自己读,读自己”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空间,其中供求关系一目了然。
  80后文学作为“青春化写作”、“校园写作”,一开始就与都市年轻人群密不可分,尽管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网络的普及空间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城市的青年人群,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别,使进入21世纪后的网络成为都市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空间之一,80后生人既生长于其间又反过来发展这一文化空间,80后写手的文学描写对象的活动场景主要也是都市。这当然与80后生人成长的时代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90年代至2l世纪初,是中国大都市快速发展期,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南京、杭州、成都、重庆等为代表的中国大陆城市不但迅速地拉大了与乡村的差距;而且扩大了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区别,况且这一区别既在外表——城市规模等,更于内在——都市文化精神等多个方面凸现出来。
  
  如果说80后生人的父辈兄长面对的是“都市里的乡村”,那么这代年轻人却是真正面对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都市,假如说前辈们还在都市回望乡村的话,那么,80后生人则完全是城市里长大的一代,没有从前的记忆,乡村经验空白,国际化都市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资源与依据。
  与青春化、都市化相关联的是时尚化,这种产生于都市的大众流行文化典型,从一开始就深刻地影响着80后生人所在的网络空间,因此为长辈所陌生乃至排斥的小资方式、小资情调甚至成为一种旗帜,遍布网络,看遍80后写手,除李傻傻是一个例外,绝大部分写手与读者都是时尚中人,韩寒生活于大都市上海,如今是一个时尚的赛车手;春树是北京大院的子弟,辍学后出入于如今都市最时髦的群落之一,朋克圈子;郭敬明在上海读大学,来自四川城市,有一个在生意上成功的母亲;张悦然在新加坡留学,有当教授的父亲;周嘉宁是典型的上海姑娘,从青葱的少年时代到走进复旦,所有生活的经验都来自上海滩;擅长描写都市情爱和心理细节的苏德,也是上海大都市里成长的女孩。“实力派五虎将”中除李傻傻是农村出身外,其余四位多是以城市生活,就读的学校,大都市的空间,中产阶级的消费,小布尔乔亚的情调,潮起潮落的时尚,共同构成他们文学写作的想像空间。
  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青春化、都市化、时尚因此成为启于网络的80后文学最为醒目也最表浅的特征之一。
  
  二、自由共享的互联网精神
  
  一个理论家提出某种理论,其价值不仅取决于当时理论界的轰动程度,更在于影响的深远程度。假如这种影响由一个相对狭小的领域逐步扩大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乃至超越具体学科遍及社会思想界、大众传播空间,那么,理论家就可能成为思想家,杰出、卓越、优秀的形容词就有可能置换为伟大乃至天才,因为,成功实现这种形容词置换的理论家,常常开启了一个理论的时代,在他旗帜的引导下,众多的理论高手,如当年罗马军团的战士,开始集结成队,征服世界,征服大众。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是旗帜般的伟大学者。他的名言“媒介即信息”石破天惊地为全世界推开了一扇窗户,为全人类提供了一条思考的方式,媒介不再仅仅是媒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及人的思想、行为等等,看似形式的媒介,其性质其实远胜于其传播媒介的内容。在看似悖论的见解中,麦克卢汉道出了极易被人们所忽略的真理奥秘。了解了麦克卢汉,我们就不难理解制造《第三次浪潮》的阿尔温•托夫勒,描述《大趋势》的约翰•奈斯比特,道出《数字化生存》奥秘的尼葛洛庞帝,就不难感受这些世界级学者为人类前途命运而焦虑的急切之心。由上述学者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将网络时代的特征简要概述如下:
  1、网络不仅仅是新媒介,它为人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传统权威呈现被分解、分化、分散的趋势;
  3、 “地球村”使信息共享的梦想成为现实;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