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一瓣心香赋乐声

作者:郭静洁 喻权杰




  4月13日,世界读书日。在各种媒体泛滥成灾的当下社会,这个节日更多地具有着一种怀旧色彩,怀念那个读书即“开卷有益”的年代。这一天,苏州广播电台的朋友给我送来了一份礼物,由我配乐的五集广播连续剧《莎士比亚》,在苏州受到好评并因此而开了研讨会。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因配乐而获奖了,但我仍然在意这一次。因为这次配乐,才促使我能暂别红尘滚滚的现实,去剧本中领略人类不再复还的青年时代——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魅力,感受人文主义的天才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博爱的光辉。这里我想通过我的配乐札记,来展示一个平凡心灵被伟大的书籍所陶冶的过程。3月1日今天,我接到了一份特别的活——为五集广播剧《莎士比亚》配乐。莎翁的名字谁人不晓,诚如剧中所言:“冲破历史的风尘,跨越深广的时空,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从英格兰大地,传遍世界。”然而,也正是由于“历史的风尘”、“深广的时空”加之世界的影响,造就了传播学上的一个壮观。俗话说:“千人眼中的千个哈姆雷特”;他的背面,也就是读者眼中有“一千个莎翁”。而《莎士比亚》的剧作者,却眼光独特地选择了1601年的莎士比亚。我以前认识的莎士比亚恰恰是在1601年之后,即有名的“四大悲剧”时代的莎翁。《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百年间,曾经震撼和洗礼过几代人的心灵。无论是《李尔王》中由一个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王转变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人”的过程,还是《麦克白》中探索的人性由善转变为恶的过程,都让人充分感受和领略了人性的光辉和欲望的邪恶,特别是其转变过程的惊心动魄。“活着还是死去”,曾经成为我的口头禅。然而,当我贪婪地吸取着“四大悲剧”的魅力时,却一直懒得去深究1601年的莎翁从何而来。总认为那种学究气会影响“不求甚解”的艺术欣赏心境。殊不知“四大悲剧”前后的莎翁之转变,也可以是和“四大悲剧”比美的活剧。正是剧本的这一特别,使我产生了接受配乐的兴趣。 3月2日果然是别开生面!《莎士比亚》是以《查理二世》和《哈姆雷特》的诞生为主要剧情,侧重演绎了《查理二世》再度上演所牵扯的宫廷之争,以伊丽莎白对莎士比亚在剧作中爱国主义的肯定作为高潮,暗示出正是这期间经历的不幸和目睹的邪恶,催生了《哈姆雷特》,也催生了后来悲剧时代的“向黑暗和邪恶猛攻”的莎士比亚。可以说剧本给了我施展四种不同音乐基调的可能。首先是有着哈姆雷特式的心灵搏斗与成长进程的莎士比亚,象征他的则是那条由冰封到解冻的泰晤士河,和莎翁面对大河的几段富含哲理的倾诉。他是个人的独特的,又是历史的不朽的。它让人想起英国风笛,那单纯却又穿透力极强的音韵,时而明亮时而忧郁,以独特的形式从历史深处荡来。第二层,则是一个阴谋与欺诈,物欲横流的世界与莎翁的反差,海军大臣瑞理、皇家法庭法官培根,包括那未曾露面的爱塞克斯。他们的龌龊与鄙劣,构成富于戏剧性闹剧,形成对比反差强烈的戏剧式音乐旋律。第三层,剧本把沙翁于伊丽莎白见面的戏剧性变化写成重头戏,来突出莎士比亚的“全英国再也找不到一个人,能用如此气壮山河的颂歌来赞美他的祖国,用这样义撼云天的悲歌忧虑他的家邦!”这里应该有一种音乐,能够展示对爱国主义者的赞美,怎样从小溪汇成海洋,以至汹涌澎湃的过程。第四层,则是音乐地展示莎士比亚生活其中的伦敦市民生活。让莎士比亚活得有所依托,充满历史文化氛围。3 月16日已经与英国风笛中的泰晤士河、欢乐而喧杂的“野猪头酒店”的场景音乐、宫廷之争饱含戏剧性音乐变奏、气势磅礴的冰河开封交响音乐神交了十余天。今天,所有的杂音终于被排除,所有的理解已被沉淀,进入了实质性的配乐阶段。在整体配乐体系中,我重点选用了四种形式的音乐来对应我对剧本四层基调的认识。首先,我选用了不同形式的、不同音域的多种情调的英国风笛贯穿莎翁形象进程始终,突出莎翁的历史性与个人独特性。使剧本同时增强年代感、伦敦地域性和莎 翁作为文学巨匠所带来的浓郁气质。其次,设置具反差对比的戏剧性音乐,出现在序集的解说中和几次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灵冲突处。特别是对冰封的泰晤士河到开江的象征作用,音乐以渐进的方式来体现,直至推出在莎翁的一声发至肺腑的呐喊后,大冰开江的壮观场面,用大鼓一声声的敲击,来表示冰河开江那势不可挡的气势;然后再用百人大合唱和管弦乐的重叠,来极力张扬这种壮观场景背后孕育的一场莎士比亚戏剧历程的革命。第三,莎士比亚与女王伊丽莎白的对话戏,先用女生哼鸣,表示莎士比亚对祖国的忧患意识。然后选用了大提琴协奏曲表示伊丽莎白听到沙翁述说后激动的心情,最后用交响乐中的管弦乐合奏倾泻而出,激情而荡气回肠,表示伊丽莎白对莎翁的理解,申明剧作家对莎翁的独特认识。第四,深化莎翁戏剧进程的文化氛围作用。这一点,虽然在剧中没有突出强调,但依我对沙翁的理解,英国市民生活中的人文思想文化氛围,才应该是成就莎翁戏剧变革(由关注历史到关注人的命运悲剧)的主因。由此,我着意设计了新年伦敦街头的背景音乐,用小提琴快速演奏的英国民间小调作为“野猪头酒店”群情喧杂的场景音乐,和动乱乍起的气氛音乐,用以强调人文思想文化对莎翁的决定性影响。终于,我在层层深化的陶冶下完成了《莎》剧的配乐设计,这才感到,四百年的时光真是既短又长,那英国风笛所蕴含的自由与浪漫,已然融入现代人的骨髓,而文艺复兴时大师们的神采,却只能供人追忆和重新阐释了。4月13日,还有多少人知道,它作为读书的节日,就是来自其莎翁和塞万提斯的双重忌日。我的札记,就算是向两位大师献上的一瓣心香吧。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