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独恐行藏堕俗流

作者:西中文




  当代书法是一个充斥着创新喧嚣的领域,和其他艺术比起来,似乎书法家创新的愿望特别强烈。这也难怪,书法之为艺,原本是比较单调的,论内容,无非是诗词古文;论书体,无非是正草隶篆;论风格,无非是钟王颜赵。一样的东西,挂在展厅里,大家彼此彼此,谁又能显得比谁高?于是,在形式上大做文章:别人四尺,我来八尺、丈二;别人白宣,我来染色、仿旧;别人用黑墨,我用朱墨,更有甚者,欲突破汉字“框框”,用墨点、墨块组成的所谓“作品N号”,美其名曰“创新”,其实未得书法艺术的真谛。
  那么,从书法艺术内部来说,其创新资源是否已经挖掘殆尽了呢?非也。书法传统这座宝藏其实丰富得很,只要我们用心去寻觅、去挖掘,就会有所收获。换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传统有着不断创新的无限丰富性。“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只要我们能扣准时代的脉搏,肯下功夫到传统中去深入开挖,总会有所收获的。
  纵观古今,成功者不乏其例,当代青年书家高庆春即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高庆春的名字渐为书界所熟悉。作品入选全国第四、五、七、八届中青年展;入选第六、七届,特邀参加八届国展;出任首届青年展评委,等等,这一系列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
  高庆春书印双修、法兼篆隶,这种类型的书家在书法界不乏其人。然而,高庆春与众不同的是,他始终在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结合上寻求自己的艺术定位。
  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曾经在古文字时期铸造过辉煌,后世则一度衰微,原因是后世习篆者惟求小篆的整饬圆融。清末以降,人们打开思路,“求篆于金”,得自然率真之趣,使篆书别开生面。清人在篆书方面的突破得益于字界对三代吉金资料的搜集整理,而当代人的条件就更好了。20世纪以来,手写的简帛篆书的陆续出土,为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源。高庆春凭着敏锐的艺术感觉,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他说:“简帛书是金文时代的‘手写体’,尤以楚篆朗畅生动,清新鲜活,品位很高。这种半生不熟的字体很能引发创作的欲望,但需要梳理、提炼、借鉴和充实”。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创新律的“避熟就生”原则: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主流风格好比挖掘殆尽的矿藏,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已经不多,而那些以往不被注意的,不太成熟的或新发现的资料倒具有更高的开发价值。被高庆春认为“半生不熟”的简帛手写体篆书就是这样。在八届国展研讨会上,张旭光先生也曾提醒书界给予楚篆以更多的关注,他认为楚篆360度旋转式的造型格局和超乎常规的用笔能给当代书法以丰富的创新启迪。近年来,不少书家以楚篆为底本,在书法创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庆春便是其中之一。
  与别人不同的是,高庆春和楚篆并不是“正面遭遇”,而是致力于研究楚篆、金文、章草几种书体的关系,探求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分野。他说:“我似乎一直在跟自己较劲,在篆书和章草看上去不相干的两种书体之间寻找一种感觉。”其实篆书和章草并非不相干,只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金文大篆和整饬的章草都是经过长期陶冶、改造而逐渐程式化了,倘若追寻它们未经改造的原生形态,就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手写体的简帛书正是一种原生形态的篆书。近年来,高庆春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有成就的,他笔下的大篆和章草都脱离了人们习见的那种程式化的刻板和整饬。他的大篆用笔刚毅狠鸷,劲健枯涩,方圆兼济,少斑驳迟重的金石味,多流畅洒脱的书写意。结体更是吸收了楚篆的通透洞达,潇洒不拘,表现出一种达观自信,气势如虹的品格。毫无疑问,高庆春对大篆的改造大大提高了这种古老书体的抒情表现力,而高庆春笔下的章草则用笔沉稳厚重,实多于虚,且吸收一些篆刻的刀笔意趣,融通方圆,调和润燥,蕴巧机于大朴之中,藏放逸于守成之内,诚然到达了他所追求的大篆书法写意化、章草书法铭刻化的艺术效果。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高庆春以兼修治印之长,冶书印于一炉。在古人提出的“以书入印”的基础上,高庆春进一步探索“以印入书”的路子。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但处处可以看到单刀冲切的笔法,更可以看到章法上的截长续短、削陵填谷,把方寸之间的运筹安排运用于大幅作品,而能做到率意自然,不着痕迹,这是难能可贵的。
  以书入印,前人论述较多,此举对提高篆刻的艺术品格,增强其人文气息颇有意义。前贤之所以少提“以印入书”,大约是鉴于就人文品格而言,书高于印这一认识前提。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印对于书没有借鉴价值。尤其在当今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被大大强化的背景下,“以印入书”的问题理应引起书法篆刻界的重视。愚以为这是一个很有开发前景的创新领域。高庆春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并大胆地付诸实践,成果虽然是初步的,然其意义不容忽视。
  高庆春的书法创新之路,给我们以多方的启迪。
  首先,他以成功的个案向人们展示了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无限可能性。人们往往注意原创的创新价值,而忽略“组合”的创新价值。在书法艺术领域内,更多的创新形态表现为组合而不是原则。对于传统风格的整合重组,从理论上讲具有无限可能性。高庆春的创新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而那些脱离传统,甚至脱离文字求新的做法,实则是缺乏自信的传统虚无主义。
  其次,真正深入传统和高扬主体精神是书法创新不可或缺的两翼。深入传统自不待言,主体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翻开高庆春的书法集,强烈的个性面貌、主体意识充溢其间、扑面而来。艺术要有自信,甚至要有点霸气。张海先生说:“‘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在当今社会做人处事待物皆不成,惟从艺可。”高庆春外表清瘦柔弱,内中却有一种刚烈之气,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自己认准的道路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目前,他年未不惑,然其风格的大致轮廓已渐趋明晰。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其风格当然不可能不变,但我认为也不必改弦更张,另起炉灶。不必担心风格过早定型,因为一种风格的孕育成熟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此时的定型只是初步的,还需要大量的完善工夫。
  第三,书家要有想法,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尤其是立志创新的青年书家。高庆春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与他勤于思考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书法离不开‘古意’与‘个性’,”这正是以上所说的“深入传统”和“高扬主体精神”。在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探索实践中,他始终“努力在融汇、互补中‘毁我’、‘塑我’,追求一个‘新的自我’”。所谓“有想法”,狭义上是指创新的思路,广义上则包括书法的人文内涵,当然也包括书家的文化修养。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质,书法家不应该仅仅成为写字匠,甚至不应该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书法家更应该承载着一种时代的文化担当。
  高庆春有一方印,文曰“独恐行藏堕俗流”,这句话的传统含义是文人以清雅自励,然而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我们不妨赋予它新的理解,就是立志创新的艺术家,必须深入传统,独辟蹊径,且莫随流俗俯仰,等闲涂抹,虚掷光阴。
  乙酉新正,高庆春以新作示余,读之颇生感慨,于是录如上文,至于能否切中肯綮,也就不遑多什了。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