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文艺源泉论辨析

作者:赵伟东 刘文波




  一切歌声和曲调不是来自毕达哥拉斯的天体的和谐与百鸟的啾啁么?绘画的繁富色彩不是源于杂花的缤纷和雨后彩虹的绚丽么?艺术世界千形万状不是依万物而写气图貌、随物宛转么?至于从荷马史诗、诗骚直到《红楼梦》、《战争与和平》不正是人类生存编年史么?凡文学艺术世界里里外外,连运笔、谋篇、造境在内,皆来自作家艺术家身外的自然、心外的世界。因为在他们那里,大千世界是最基本、最始初的元素,生理之心来自这一物的世界,为外物所派生,便是心理之心,精神世界的构成,能量、潜能、功用,或谓一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包括文艺家的个性、才能无不是这物的世界的派生、转化,无不是牢牢框定在物的单向决定论的模式里。因此便有了这般的断语: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流行了60余年的几被理论家们视作铁律的,不过是一个貌似正确的基本原理。它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著精神,也离进化学说,脑神经生理学等科学颇远,且引人们目光向外,忽视了文学艺术主体性研究,忽略了文学艺术家精神世界——先天层面的生理—心理结构与社会文化层面精神结构——特别是文艺家超常才能在艺术生命生成中,在艺术魅力发生中的关键性作用的研究,造成了文艺理论的偏坠与贫乏。我们将多层次、多侧面系统辨析艺术形成机制问题,以廓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学的误读。这里我们首先拟从人类感官生理—心理层面说起,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原旨的探寻,辨析文学艺术源泉问题。
  为辨析文艺源泉,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是,文艺家加工的原材料是物理事实(宇宙自然、社会生活)
  还是心理事实(感觉、知觉、表象、情感、直觉……),简言之作家面对的文艺素材是黄河还是黄河的感觉?不弄清楚这个看似异常简单的问题,不可能在文艺源泉问题上找到正确的前提和理路。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须弄清物与物的感觉的关系、异同。如果物与物的感觉相同,且感觉仅决定于物,则是一种源泉论;如果两者有同有异,或有异而无同,且感觉同时决定于物和感官的相互作用,则将是另一种源泉论。我们的源泉论者仅强调了物的唯一决定作用,未经科学而严谨的论证便完全否定了感官在物理世界转变为心理事实中的复杂作用机理,那么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的文艺源泉论如何经得住推敲呢?
  现在我们就简要谈一下感官在感觉的形成中是否起作用,怎样起作用的问题。当宇宙自然因物理进化、化学进化和生物进化而产生某种具有哪怕有感应性的某物,那么世界上便改变了旧有存在的格局,从只有单一的没有信息加工能力的物的存在变成没有信息加工能力的存在与有信息加工能力的存在并存的状态。于是在只有存在间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物理结果、化学结果的过程的状态基础上,又产生了一般存在与有信息加工能力的存在相作用产生心理事实的过程,待至进化到像人类有脑—神经—感官这类复杂信息加工能力的高级的存在出现,宇宙自然便出现了客体与主体,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区别,这是宇宙的一次伟大飞跃、巨大质变、戏剧性的带有究诘不尽的神秘色彩的划分。从此宇宙便开始了自我认识、自我反观、自我体验的过程,开始了至大无外的宇宙与人脑激动人心的对话。
  进化、遗传、脑—神经—感官生理学告诉我们,脑感官如同万物一样,具有客观的结构、功能、质的规定性,而且同其他万物不同,还具有接受加工制造存储发放信息的客观程序,是世界上客观的软硬件的统一体。因此,当这类存在与其他万物作用,便是接受万物信息进一步进行多级加工的过程,简言之,是脑、感官主动选择信息从而以神经电化学方式进行信息编码,并在脑相应部位以心理意识精神的方式对万物信息进行转化创造建构的过程,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我们的视、听、触、嗅、味感觉便是如此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认识:两类存在都是客观的,都是有内在规定性的实存。因此两类存在相互作用时,共同发挥作用,各自发挥内在原生的积极性,完成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过程,而不是物脑感官的单向决定作用,不是脑神经感官处于消极受动地位像白板软泥如实接受物的刺激—打印,因此,将反映论仅仅表述为对客观事物的模写、映像,定性为一种强决定论的反映论是不恰当的。且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是有前提的,即一般的存在与有信息加工能力的存在相互作用才能满足存在决定思维意识精神的要求,仅有前一种存在无论怎样相互作用也不可能产生思维意识心理。过去长时期以来没有特别强调两类存在及各自的丰富结构、属性,没有科学揭示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的机制,没有揭示肯定脑感官这类存在的客观性、结构的功能性、质的规定性。无可避免地倡导了以白板、白纸说为基础的只有物起决定作用的机械决定论式的感觉论、知识论。甚至忽视脑、感官与万物存在一样的原始原发性的一切性质与功能,只见万物存在,不见脑感官存在,只见物,不见脑,只见物脑、感官产生之心理,不见物脑的复杂相互作用而产生之心理精神,只看到感官对物的“复写、摄影、反映”的一面,而忽略了“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视网膜”的一面,既如此,那么在自然哲学界,可以将统一的存在分为客体存在、主体存在,主体存在是依一定进化路线、进化水平而具有信息加工的先天生物性程序的存在。是另一类高级复杂的物质存在。只有客体存在间的作用,不会有感觉心理的产生,只有主客体存在相互作用,或主体存在相互作用,才有感觉心理的产生,也才有存在决定思维的原理。
  由此可见,感觉既决定于客体存在,又决定于主体存在,即同时决定于物与脑、感官,也就是说,感觉这一因变量决定于物与脑感官两个系列自变量,感觉必是物与脑、感官的函数。于是我们便将传统的客体存在决定的反映论,挪移到客体存在与主体存在相互作用的反映论。这种存在决定思维的新阐释,对我们理解客体存在(自然)、主体存在(感官)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即从感觉论层面理解艺术源泉问题有重要意义。
  有没有我们感觉不到的现实,有没有视、听、触、嗅、味以外的感受现实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感官是否能感受到世间所有同类的信息,如视觉是否能感受到全部波长的光波(电磁波),听觉能否听到世界的所有振动,即人类有没有看不到、听不到的现实,另外,除了人类的几种感官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感受世界的方式,人类可否掌握这种感受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约以六种感受方式去感受世界,且仅以有限度的六种方式去感受世界,能否够得上对世界的完备完满感觉,能否说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既是全部方式的,又是毫无遗漏的?答案是较为明确的,我们既不能感觉到客体存在的原貌,也不能感觉现实的全部。因此对感觉而言,我们只能以受制于感官的方式去描绘现实,而自在的现实永远是脱离感觉而独存的物自体,我们的诸多感官感觉不仅只能以有限的方式去感觉世界,且只能感觉现实某几类信息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感官是有一定目数的不能打捞上来全部现实的网。这就是现代感官心理学给哲学、文艺学搭建的平台。
  如果视觉器官有更加精细复杂的结构,能够接受全部自然光,那个感觉世界一定会比如今人类视觉呈现出远为丰富的构成。可见人类视觉的哲学反映具有巨大缺失,正面说则是对客体世界的筛选。我们视觉艺术的素材只能在390—760毫微米这个占宇宙自然全部光谱1/80的可见光中周旋,天然地舍弃了红外线、紫外线以外的广大世界。按照目前的进化结果,那79/80的光,人的眼睛不可能将其反映为鲜活的视象,画家也不可能在那里搭建起自己的绘画世界。人们也不可能在影视艺术中感性地看到那“无”的神奇或平庸,总之,进化正常的人们不可能将视觉器官淘汰了的自然的79/80再捡拾到自己的艺术园地。许多昆虫能看到红外光和紫外光,恩格斯、列宁都说,聪明的人类不会因此而遗憾。固然人类的智慧加残忍可以将蚂蚱摔死在脚下,可是那小东西毕竟有造物的垂青,将化学光线转移成自己一个人类没有的主观世界。人的听觉器官仅能接受外界传来的20——20000赫兹的振动,人类的歌声与音乐的旋律和声只能在这个范围内编排。由于人耳的生物性先天构造,听不到超声波与次声波,然而一些动物的听觉却更加灵敏,狗的耳朵能听到150—45000赫兹之间的振动,猫能听到50——85000赫兹的振动。蝙蝠能听到12万赫兹的振动,海豚能听到20万赫兹的振动,而大象是少有能听到低于5赫兹震动的物种。蝙蝠不仅能听到超声波,而且能发出超声波,还有灵敏的超声探测装置,靠发出的超声波的复杂折射定位扑食。可想而知,如果蝙蝠可以歌唱作曲一定是超声领域的大玩家。蛇进化有热敏元件,哪怕是漆黑的夜晚,它也能准确扑食在草丛中栖身的老鼠。因为老鼠与长势颇旺的草丛相比有着很大的温差。而有一种叫做电鳗的鱼,可凭其发出的电场感觉其环境。色彩的组合、精细的温度“图”与奇特的“电景”都是对共同包围着人、蛇、电鳗的大千世界的特殊感觉描绘方式,既十分有趣又彼此隔膜。而“电场”与“热敏”艺术于我们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仅自然、社会生活充满了红外线、紫外线、超声波、次声波,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场面,不仅有各自温度和电磁特点,有的却被人们的哲学反映和艺术感觉漏掉,有的人们根本没有相应感觉器官,因此不可能对自然与社会现实的相应方面予以感觉把握。这又是自然与社会的“有”与人类感觉之“无”的一种表现,不可不察。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