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艺苑新秀孙晓东事略

作者:杨仁恺




  年轻友人孙晓东先生(汲云),中国辽宁画院一级美术师,近日赴美举办画展,嘱我写点文字,我认识他是在1994年他出访印尼归来后的事。在此之前,早已在国内艺刊、新闻、报纸上看到对他作品的介绍及一些艺评文章,印象中是一个很有个性、有所追求的青年,油画、国画,中西兼善,风格独特,早已赢得了各方人士的青睐。
  在晓东给我看过的他近期一些作品中,似乎迷狂地追求一种“写”的风格。这和他长期研习书法不无关系,也是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最终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就是那种浑朴、自然、率真、直抒胸臆的书写方式,那种素、朴、质、实的大美境界。
  凡善书善画者亦善文,这些素质不断深化着水墨画的艺术内涵,使水墨写意画逐渐积淀成为民族的审美心理。黄宾虹将中国画所具有的磅礴气派,以笔墨的清刚劲健、质朴苍润等归为民族性的表现。
  画虽一艺,却合书卷,道通心性。“写”之所以独高之处,就是传达了这种心性。“写”是对自我最贴切、最本质的表现,发自内心又亲和于自然。在笔触笔致中心性毕见,所谓见笔见性见情。如果进一步探讨,“写”是艺术的、哲理的、抒情的,更是解脱的、自由的。“问君何事只爱书,只像可作逍遥游”。“写”看似信手拈来,却能直入人心,假以自然物象传出个人的心灵世界。画家愈到晚年,却出现了第二童年期,能够更自然洒脱地表达内心世界,这时笔墨纯熟稚拙,阅历学养丰富醇厚,精神境界大彻大悟,达到了一种自由天真的状态。所谓下笔有神,落墨成章。故中国画家在修炼上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说,“写”是心自在于造物的迹化,是灵自觉于意象的端倪,是性情自然于形态的流露。石涛所说的“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于我心”——正是传达了这种含义。
  晓东对书法的研习越来越多。黄宾虹曾说:“笔墨之妙,画法精理幽微变化,全含于书法之中。”我以为晓东画风的嬗变与确立,不单是画面上的变化,更是精神上的变化,境界上的变化,是在一种极为深沉内在层面上的顿悟与确定。
  晓东作品多次获奖并有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的收藏,几年来,在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举办画展,且正值青壮之际,读书作画,行游万里,生活如此充沛,眼界胸次日渐开阔。加之刻苦努力,不断追求,来日果实累累,光辉耀眼可以预卜。
  (杨仁恺为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晓东为辽宁画院国画书法创作部主任、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