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现实主义旗帜下的关东画派

作者:李人毅 唐世和




  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它处于我国的高寒地带,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促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产生了独有的地域性文化艺术,形成了画家们共同的艺术观念。于是,在人类艺术追求真善美的伟大审美观念下,使松散地活跃在关东大地上一批实力强劲的画家凝聚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勇敢地去触摸重大题材,画大画,画历史画,以此弘扬伟大的民族风骨,歌颂伟大的时代风貌。他们画出了豪爽粗犷的风格,画出了憨实浓重的个性,画出了博大雄浑的品位,也画出了巍巍壮观的关东风情。他们画出了一个令全国画坛注目的关东画派独立的精神品格。
  
  一、忧患意识,爱国情怀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是东北人民在遭受外国列强近百年的欺辱,特别是在日本军国主义近14年的残酷践踏中,逐渐形成的顽强的反抗精神和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在画家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深沉与激奋的情感,一种壮烈与慷慨的气氛,一种率真与博大的胸襟是必然的。爱国是关东画家的精神品格,是美术创作的基础动力。只有爱国,才能画出民族魂魄;只有爱国,才能画出人民的心声,画出为人民所喜欢的精品力作。
  关东画派创始人之一的王盛烈先生的开山之作《八女投江》。深刻地描绘了1938年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八位女战士,在转战中被日本侵略者围困在牡丹江乌斯河畔惨烈的战斗场面:有组织地还击掩护,哪怕是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也要把它射入敌人的胸膛,表现出了女战士们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有步骤地协调行动,哪怕是前有大江阻拦,后有敌人追击,宁可集体投入滚滚的江水之中,壮烈殉国,显示出了女战士们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和革命到底的顽强精神。江水滔滔,诉不尽中华民族的国难家仇;秋风烈烈,说不完中华优秀儿女的伟大壮举;乌云垂泪,痛吟八位女战士的慷慨悲壮;群峰低沉,默颂英雄人民的伟大气节。画家用他饱受14年日本侵略者摧残的一颗心,对画面倾注了无限的感慨;以饱蘸热血与仇恨的笔,描绘出了八位女战士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历史悲壮的一幕,充分表达了画家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如果说日本武装侵略是政治,那么画家以笔代枪描绘历史,留驻悲惨的教训也是政治;如果我们不讲这个政治,日本军国主义者就会赖帐,甚至说“南京大屠杀是捏造历史”。如果我们不讲这段历史,许多人就不知道今天的安定祥和是先烈们用鲜血、生命和英雄人民前仆后继的奋斗所换来的,就不知道去珍惜它,去爱护它。描绘历史,歌颂人民,揭露敌人是关东画家的历史责任,是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八女投江》在195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美展”和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上展出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深远的艺术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全面地把中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现已八旬的老画家孙恩同先生的《一曼小屋》是这样的作品,贲庆余先生的《瓦岗军开仓分粮》、王绪阳先生的《黄巢起义军入长安》、许勇先生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也是这样的作品;后来在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中国画展中,王盛烈创作的《秋雨》、《老将军的规劝》,赵华胜创作的《国难——1931年至1945年的中国》以及温崇圣、吴世龙创作的《掠夺》等许多作品,仍然表达的是同一种情怀,展示的是同一种风格。
  东北画家从1956年第一届三省美展到1961年长春第一次美术家代表会议上正式提出“创立关东画派”;从1991年“九一八画展”到2002年“关东画派在鞍山亮牌举旗”,再到2003年长春的第二次聚会所做出的“关东画派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的决定等建国以来十项重大联合美术活动,都有力地显示了关东画派的包容性和独立性,展示了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族美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尽管“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止了关东画家的集体活动,但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创造了发行量最大的“世界之最”,吴云华的《毛主席视察抚顺煤矿》获全国美展一等奖以及许勇等人的《白求恩》获全国连环画一等奖等事实,都充分地揭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忧患的意识使画家们矢志不渝,爱国的情怀使画家信念坚定,现实主义的旗帜指引着画家的正确方向。
  
  二、追求真实,表现特色
  
  艺术上的一个真理的就是“真”,“真”是真实与真诚,是“五四”以来大师们努力追求的伟大理想。真善美第一位的“真”,是善与美存在的基础,没有真,就没有善与美。艺术上的“真”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反映生活或描绘对象是真实的,二是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是真诚的。生活赋予艺术家的深刻感受,由大脑升华为理念,再通过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把它描绘出来,让生活中深刻的、生动的、感人的真实变为艺术上的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的带普遍性的真实,以其深刻思想内涵向人们传递一种理念,一种力量,一种愉悦或一种启迪,是关东画派的强烈追求,也是特色风格所在。
  过去,美术界曾称关东画风是“傻、大、黑、粗”。理论家们曾做过一些正面注释。孙燕说:“傻是质朴相、真实;大是画大画、大主题;黑是指画严肃的题材,层次浑厚,墨色浓重,有力量;粗是风格豪放粗犷、雄浑博大。”贲庆余的解释是:“这是我们对中国画传统模式和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敢于改进,敢于创造,敢于革新的代名词,也是一种豪迈激情,一种豁达酣畅的胸怀的艺术体现。” 这些正面注释真实地描绘出了关东画风的个性特征,从本质上揭示了关东画派的精神面貌,显然都是非常准确的。但真实的初衷绝不是褒奖,中国画长久以来形成的小桥流水式的观念,对最初的真实、雄浑与博大给予嘲讽是不足为怪的,自然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纠缠它了,历史总会做出公正的结论。在今天,一些人在小利驱使下就投其所好,疏离了一个画家的社会责任,在自我表现变成某些人的艺术观的时候,才真正凸现出东北画家“傻大黑粗”的人格与画品的魅力。出现在关东大地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朴朴实实地为人民做了一生的好事,有人说他傻,可他却要“甘愿做革命的傻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慷慨,也有人说他傻,可他的精神却鼓舞着石油工人“把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抛到太平洋去了”。关东画派的“傻、大、黑、粗”正是关东人民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和共产主义风格的真实写照。关东画派老画家王绪阳先生说得好:“都来表现自我,谁来弘扬民族精神?都往钱看,谁来做奉献……”关东画风之“傻、大、黑、粗”在于表现特色,在于人品与画品的真实与真诚。
  关东画派以画大画、画重大题材的画著称于中国画坛,但也并非全部如此。关东画派也有温馨的花鸟画,情趣浪漫的山水画,还有味道浓郁的生活小品及现代形式的仕女画等等,这些画都深深地寄托着关东画家的无限真诚和强烈的爱,同样可以用追求真实、表现地域特色的艺术理念来注释。
  
  三、继承传统、赋予新意
  
  继承传统、赋予新意是关东画派的一种创造精神,也是关东画派美术作品的一种风格特点。“笔墨”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有其外在的实用性和内在的特殊的审美意义。就实用性而言,传统画论有“笔以立形质”“墨以分阴阳”。就是说“笔墨”作为一种造形手段,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画家灵活地运用焦、浓、重、淡、清及干湿、黑白、虚实等性能和特点来表现形体结构、质感、量感及表现体形质、阴阳的需要,施以不同的笔墨形式,表现不同物体形象来传达作品的真实内涵。就笔墨的外在特殊性而言,其抽象的美学韵致,独特的宣泄方式,传达着东方特有的审美理念。笔墨有诗一般的节奏、韵味,歌一般的情调、旋律,那激昂澎湃之美,那活泼欢快之美,那感怀忧思之美,还有那悲壮慷慨之美等等,都是其特殊的审美意义所在。但是,它们并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技巧,通过表现形质、阴阳而显示其特征。因此有意识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完美地统一起来。创造表达内容的新意境,就能有利地展示出作品的深刻的感染力和独有的笔墨情趣。那些单纯追求笔墨的灵动性,脱离实际地追求审美性,甚至把笔墨过于神秘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