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市场抡年代代文学批判

作者:徐肖楠等




  主持人语
  
  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进入了市场化年代,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产生了与经济变化一体化的社会生活市场化。与之相应,发生了文学的变化。但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繁荣与文学繁荣并不能相互替代,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未必像市场本身那样成熟,也不像市场精神对人们的影响那样成功,但它追随着市场化年代的社会和经济变动而产生。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并不是“市场化文学”,“市场化文学”是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对应物,它是被市场物化之后的文学异化特定形式,它具有利润、营销、投资、消费等一系列市场产品特征,而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市场的对应物,也不会成为单一的产品。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是指在中国90年代以后市场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所发生的文学,它具有这个年代被迅速市场化的社会诸多特征,也具有与市场化社会不一致的诸多意识特征,正是在这些一致和不一致的特征中,文学的历史思考和自我表现呈现出来。
  “市场化年代文学”的提出,是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晚近的文学,建立一个更有利的文学视点。“市场化年代文学”主要是90年代以后形成的文学,更完整地说,是指以90年代为主、融合80年代、进入21世纪的文学。以往“90年代文学”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并不具备主题意识。“市场化年代文学”是具有主题标识的文学,它包含一切在中国迅速市场化历史过程中发生的文学,而这些文学的发生或多或少都因市场化的历史背景而具有意义。同时,“90年代文学”对文学进行了时间限制,限制了90年代文学的前伸和后延感,将“90年代文学”孤独化,容易造成90年代文学与其前后文学断裂的假象,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则包含了已经在80年代展开的市场化历史因素和文学表现,也包含了90年代以后文学在市场化背景中的延续变化。
  提出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是因为在90年代以后文学破碎化、多元化、个体化的假象之下,深深隐藏着一种文学的整体性。90年代以后的文学并非是真正零散化和破碎化的,它们统一在市场化的现实意识之中。所有在市场化年代产生的不同文学现象,都具有整体性的历史印迹,并与市场现实和市场精神发生复杂的关联。市场自由力量的选择,形成了对文学进行控制的市场化意识形态,也形成了在这种意识形态中文学价值选择的权力和自由,但是它不能超越这种市场化意识形态的领域。90年代以后,文学的多元必须在市场化的意识形态中进行,于是,以90年代文学为中心的各种零散的、一波波迭起的文学现象,实际上具有了一种整体性。
  任何经济变化都与历史的全面变化是一体化的,中国的经济市场化的结果是带来了社会从精神到文化的全面市场化。但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并非像市场本身一样令人乐观,也不像市场一样自动演进或自然递进。市场化年代的文学不可能不受到市场进程的深刻影响和强大控制,但文学作为市场化的被动而衍生与依附,几乎完全对应于市场利益的制度化和个人化要求,却并非是文学本来品质的充分展开和精神使命的真正方向。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展开了丰盛的时尚享受和欢乐的世俗幸福,文学成为文化表演和利益生活传声筒。随市场化推进的生活享受吸引着人们对文学关注的主要目光,直露地呈现现实的文学就成为一种新鲜刺激的时尚竞赛。面对着巨大的市场化现实利益,现实与文学都在不断丢失着梦幻飞翔与心灵沉思,文学开始忘却精神生存而更加投入物质诱惑、忘却精神生存而投入利益享受,艺术品质和诗性生存在实用主义的文学追求中开始坠落。
  这里的一组论文,试图对市场化年代的文学现象进行思考,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文学的艺术倾向和现实使命,各自从一个相对独立的话题出发而联为—个整体,各自独立成章地从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这个主题思路出发,对市场化年代文学的各种特征、现象、侧面进行了思考,并体现出以“市场化年代文学”为主题思路而整体性地联结各种文学现象的特点。市场化年代先锋精神的失落施军20世纪晚期有艺术质量的作家,直到今天还被真诚的文学追求者没有遗忘的作家,几乎无一不是至今仍在顽强坚守艺术精神的作家,他们大多与先锋文学有关。他们的作品面对人们的灵魂存在,绝不同于市场化年代那些模仿和复制表面现实而取悦人们欢心的作品。先锋文学曾为中国文学树立了一块艺术精神的方尖碑,这块方尖碑为中国文学标志了一个真正具有艺术想像力与现实融合的方向,但那种突出耸起的艺术精神,很快被王朔现象、新写实主义、平庸写作、欲望写作、身体写作等疯长的藤蔓所遮没,它所标志的艺术方向,也被《白鹿原》这样的叙述大拼盘所扭曲。中国的市场化年代失去了真正的文学,伪文学以幸福幻想的名义一天天壮大,对现实的语言搬弄和直接呈现被当作文学,从新写实主义,到城市文学,到身体写作,现实欲望被推向极致,更直接、更露骨地对现实的阿谀与逢迎,也更为人称道。那些最不值得表彰的文学都得到了赞誉,尽管接下来它们可能又跌落尘埃(如王朔现象),那些最值得惊异的作家都遭到了冷遇,尽管后来人们可能对他们客气平和一些(如先锋作家),那些最出色的作家在市场化年代渐渐沉寂下来,那些最平庸的作家在市场化年代渐渐飞扬起来。
  从80年代中期先锋文学发生开始,文学的艺术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现实精神和理想精神的融合,作为文学想像力与历史的独特融合,像一团烛火,稚弱而执拗地点燃那些追求艺术的人们心头的神秘亮光。而市场化年代的那些新一代作家,那些光鲜而炫目的作品中,虽然不时见到先锋作家所用过的形式主义手法,但这些形式主义手法却徒有其表,只是为了卖弄标榜其文学性和与众不同,实际上只是以其所学到的形式主义皮毛来装点其对现实的疯狂膜拜。现实与艺术在文学中是一体的,在市场化年代的新一代文学中,现实却从艺术中游离出来,单独展示给人们看,文学不过是一件现实的不同时装,新一代文学并没有真正理解先锋艺术精神就肢解了它。先锋文学以前,中国传统的文学精神一直占据着文学的主流地位。在传统上,中国文学一直缺乏独立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文学始终与历史、哲学、政治、伦理融为一体,并且总是成为后者的依附和工具。因此,中国文学始终是教化的、致用的、人伦的,因此“文载道,诗言志”,纯粹的抒情精神和叙事意识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文学意识。在这样一种传统中的文学,面对具体的现实软弱无力,丧失了想像力和虚构力,陷于具体实在的现实意识之中,无法去超越现实,无法去想像、虚构一个梦想的心灵现实。这种被现实所制约的、实用的、工具的文学传统,绵延不断,至二、三十年代,曾遭受到追求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文学家的重创,如李金发和现代派诗人曾力图追求纯粹的抒情诗,但由于战争与革命的不断,较为纯粹的文学追求不可能实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那些溢散着强烈艺术精神、直指人生命深处和灵魂秘密、表现人们存在而不是活着的先锋文学,再次突破了实用主义中国文学传统的围困,突破了将文学分割为形式与内容的藩篱,开辟了面对人的灵魂、面对艺术精神,并且将两者一体化地面对人的存在的道路,开辟了对于世界和生命秘密用想像去探索的道路。在先锋文学,文学作为一种高雅的、奢华的精神追求,作为一种艺术与历史融合的心灵世界,开始再次对中国的现实生存进行超越和提升。但是,市场化年代的到来,使艺术与心灵世界的闪光再次在现实合围中黯淡下来。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迅速接受并利用了先锋文学艺术革命的成果,将其改造为顺手的时尚表演工具,开始为人们营造—个适时的现实享用物,使文学再次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利益的万花筒。90年代以后的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将对灵魂和存在秘密的深入,直接切换为对肉体和欲望的敞开,先锋文学对艺术精神的追求,转化为新一代文学对消费精神的追求;先锋文学始终让人梦魂萦绕、难以忘怀,是因为它们使中国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新的方向,开始了纯正的艺术精神追求,为中国文学引入了超越现实而面对灵魂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再是宇宙制约人类,而是灵魂安排宇宙,就像古希腊人想像的那样。市场化年代可以见到众多当年的先锋手法,但却失落了先锋的精神。先锋艺术精神所掩藏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个猜不透的谜,人们永远无法知道它对今后文学的影响,因为它已经被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所打断并破坏。市场化年代的作家, 一边受到先锋文学的吸引而模仿它,一边拒斥它对生命和历史的艺术深入态度而反对它、颠覆它,但一直未能超越它。市场化年代文学对先锋文学的迷惑和矛盾心理,使他们一方面标榜自己比先锋更新鲜、更先锋、更现实、更时尚,一方面沿用着先锋文学用过的形式、技巧、语言、手法。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