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左右中国美术走向的三种文化态度

作者:王 镛




  左右21世纪中国美术走向的有三种文化态度。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回顾过去,特别是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
  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两次文化大讨论,一次是"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一次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两次都处在中国引进西方文化的高潮时期。中国文化人包括作家、学者、艺术家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和西方文化的挑战,大体上采取三种文化态度,就是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折衷主义。
  "五四"运动第一次文化大讨论,文化保守主义提倡中国文化本位,保存国粹,反对盲目西化;文化激进主义激烈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提倡学习西方,甚至主张全盘西化;文化折衷主义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调和或者融合。
  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第二次文化大讨论,中国文化语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五四"运动前后,主要是引进西方早期的人文主义文化,而改革开放时期主要是引进西方现代文化,特别是已经从前卫变成了经典的西方现代作品。这时候的文化保守主义不仅主张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肯定西方早期人文主义传统,也部分承认西方经典作品的价值。惟独对西方后现代主义采取坚决拒斥的态度。这时候的文化激进主义仍然是坚持反传统的立场,进行中国现代前卫艺术的实验,从模仿西方现代艺术到创造中国的现代艺术。这时候的文化折衷主义,一方面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认真地借鉴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化的经验,力图要超越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综合创造当代中国的新文化。
  今天已经跨入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世界,中国加入了WTO,所以中国现在面临着西方文化空前的涌入和新一轮的挑战。
  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1世纪中期,中国的亿万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包括文学、美术的读者和观众,他们有新的更大的文化消费需求,有新的更开放的文化审美期待,这对我们21世纪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种挑战。当代中国文化人的文化态度,可能会发生一些复杂的变化,但21世纪基本上还是这三种文化态度左右中国美术的走向。这三种文化态度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需要解决20世纪遗留问题和21世纪出现的新问题,有一些新的内涵。
  要说明的是,保守、激进、折衷都是纯属文化学的中性概念,不作价值判断,也不带意识形态的褒贬含义。
  保守不等于守旧,激进不等于革新,折衷不等于拼凑。对这三种文化态度都应该给以同情和理解。它们都是应对西方文化挑战采取的不同文化策略,目的都是要寻求振兴和更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尽管这三种文化态度意见相左,时有争论,但是正是这三种文化态度的互相消长,矛盾冲突,形成了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内在张力,而且保持了一种多元互补的均衡格局。
  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两次大讨论,有助于把中国文化逐渐推进到现代阶段。而21世纪这三种文化态度将以更具有理论色彩的形式交错展开,也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