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意在笔中 象在境中

作者:刘 越




  意象在中国语言哲学语义表述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已经远远超过了语言学的层面,是时代精神的凝集,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升华。而中国绘画的语言与汉语文字语言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语言--不管是文字系统或图像系统,都最忠实、最直接地反映出思维模式的特点,它是中国绘画精神实质和文化底蕴所依存的抽象的载体,渗透着时代精神,体现着中国绘画的境界和特色。
  我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随着时间厚度的积累,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的洗礼,意象的表述方式由单一向多维,由粗糙上升为精致,在思索和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愈渐深邃。同时对"意"、"象"两者关系的认识思索,体现了不同审美的目的和价值追求。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文化背景整体的价值观念决定了绘画传统价值观念的形式,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却始终贯穿于其中。"欲达平淡天真难","通天人之际",追求"天人合一"始终是中国绘画的最高主旨。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中国人对自然对人生的审美观在绘画语言中的表露便是对"意"的把握, 目标是得"意"。中国画的写意性使人对自然对人生的审美观点反映在画面上是冲和、浑茫、淡泊的气息,人在自然的映照下,不孤独与单薄。人们期待回归,回到自然,回到如诗如梦、恬静祥和的桃花源。在早期的人物画中,西汉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中贵妇合掌祈祷升入天界,幻游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传说中的上古,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桃花源中人,对"勾龙爽利的古衣冠人物","迹简意淡"、"率有古风"的田园景色加以赞赏,追求以人心为主旨,写人之虚,达到纯自然的、牧歌式的宁静。在画中注入了对自然山川和人物的意象描绘,对自然和空间融入了天、地、人三维立体的意象空间,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追求冲淡平和的气息,把生活中的、理想中的、诗意中的自然通过笔的意态充盈于画面当中,使画面意境神秘而深邃,得其意哉。
  
  二、对立统一的笔墨观
  
  "墨气所至,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语)中国画的笔墨是最善于表现画家情意的,而中国画的"笔墨"观,体现在一个画家对毛笔、宣纸及水墨的驾驭之中。纵观中国画史,每一次进步都与笔墨形态的认识观念的更新、绘画材料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最初将用笔用墨当作绘画技法,到文人画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有艺术个性的风格多样的笔墨,评价笔墨的"简、淡、雅、拙"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意识,笔墨已不只是表达形象的媒介,不只是表现和建构符号的技巧,它已蕴含了中国画的骨法气韵、含蓄写意、寄情畅神的审美意趣,已成为文人们通往人生和艺术彼岸的审美理想的载体。近代的中国画史更是笔墨创新的高峰,清末海上诸家重笔墨表现性,重作品的可欣赏性,使程式化的笔墨复出生机,岭南派革新笔墨使之对观众更有亲和力和融合性。齐白石从文人画内部冲破藩篱,成为20世纪中国画笔墨转型的一个代表。徐悲鸿把笔墨的写实功能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林风眠追求笔墨的情趣和意境,驾独舟开拓了中国画表现超脱的新境界,傅抱石笔墨纷披淋漓,他用当代笔墨,借文人画题材,为当代士人创造了一个可寄托的世界。数百年来,中国画的笔墨探询及成果是丰富的,它的过程也是艰难复杂的。这一过程在水墨人物画中的体现,再加之人物造型的制约,反映出了水墨人物画所具有的独特的操作规范,笔笔相生,物物相应,画家根据心中意象,蕴思含毫,遣使笔墨,笔墨从运动和建构中获得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有偶然性与必然性,存在快慢、干湿、浓淡、虚实、正侧、黑白、高低、上下、主次等无数对矛盾,在对比和和谐的节奏中,一幅画既是对上述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又是画家心灵、意念在这个辩证过程中得到宣泄、启迪、印证、直至满足。画迹高妙处讲求笔墨,而笔墨高妙处又是不留人为痕迹。贵在自然而生动谓之"贵在自然"也。"寓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石涛语)。渔舟唱晚、孤鹤横空,笔墨纵舟,表现的"意"是渡客,在蕴含生命的笔墨之〖JP3〗舟中,精神的自由才得到完全呈现和释放,情极所至也。
  
  三、意象观的三个层面
  
  笔墨虽然是最善于表达画家的情与意,但它必须是以体现某一形象的"实与质"为前提的,否则画家、作品、观者就失去了联想的纽带,一切的艺术审美活动就中止了,形象是画家作品中的载者。中国画求意象,它虽不追求形象,但绝不脱离形象,形象是意象观的一个层面,而这个形象是"似与不似"的形象,它寄寓着画家主观感悟到的情与意,在水墨人物画中,有情、无情、情深、情浅体现了艺术家是否情有独钟,是否独具慧眼。荆浩在洪谷子画树"数万本,方如其真",山水画如此,人物画亦如此,人物画中的形象是"百里挑一"的形象,是形象的完美塑造。
  如果把"意象"观比作一个层层开放的花朵,形象是它的外层,那么物象就是它的中层,穿越物象才能到达本体,忘其形才能得其魂。物象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追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人物画家来说对物象的审视和选择取决于表现形式上的中国意味。
  "大象无形",形式本身只应当是道路,而不应当是墙,穿越时空,达到中国画作品的深层结构应是意象。这不同于西方的美学观念。从美术史的角度看,近现代东西方绘画交融,自徐悲鸿、林风眠始已有半个多世纪。西方绘画为现代画家提供了多种思维和行为的可能。这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成为一种必然,徐悲鸿将传统的"意象"意识与西方具象意识充分结合,刘海粟将传统"意象"与西方近现代重表现意识结合,石鲁在美学意识上使中西契合,形成了新的"意象美学观念和表现系统"。现代人物画家对抽象型水墨和表现型水墨的探索,以及对具象、抽象、意象三种形式之间的混交、裂变、组合的多样性的探询都使新的"意象"美学意识多样化。
  但综合来看,中国水墨人物画思维方式不是具象美、抽象美,不在具象、抽象之间,不是具象、抽象之合,也没有具象、抽象之交替,中国画在抽象、具象之外的广阔新空间--意象空间里。
  
  四、象在境中
  
  在意象空间里,没有纯客观的背景写实方式,没有固定时间地点,超越时空,最终将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统一起来。人物画家必须意识到只有真诚地面对我们生存空间的现实,充分认识它,才能体现它,才能超越它。因此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诚实是必要的,艺术创作的原始之意需要先在心境之中,方式的选择,即"象"自然随之而出,"游心内运"的意象构造过程恰恰体现了心灵的律动。心境先于意境,有一个高的心境对现代人物画家尤其是必要的,只有在心灵回归平静时才能在安然中与自然的真性贴近。寻找回高超的心的境界。不在于笔墨功夫有多高,造型的似与不似,表现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思想,重要的是内心意念的忠实与适当的表现。应在于炼心境,"心高所意盈"的心境,是作品的灵魂。写心即写作者的内在情感境界,水墨人物画的品位的高低则在于体味心境之高下。象在心中,象在境中,摒弃以造型为基础的直观感受而代之以心智养性,才是水墨人物画家心灵深层的独白。中国人物画负载着生存压力前行,希望尽快地走出困境,回到文化起点是当今画坛的一大难题。人们在很早的时候,艺术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期待回到质朴、单纯的童年,面对太阳、风,面对海湾一样干净的颜色,在大道中随意走向任何方向,眼前出现了河岸、流水的幻影。我想无论是心象、幻象,都随心境而出,在平和的心态中,求心境之高远,得水墨人物画的意境之深邃。
  历史是不可预知的,艺术的发展随时间的涓涓相滴,运动地向前,对中国水墨人物画意象的探询还远没有中止,随时代注入新的血液,中国水墨人物画永远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