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新时期大学生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

作者:何 奎




  由武汉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新时期大学生诗歌创作研讨会",于2003年3月30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余位诗人和学者参加了这一盛会。武汉大学龙泉明教授主要筹办和主持了这次会议。
  大学生诗歌创作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朦胧诗潮和后新诗潮中,涌现出一批从校园里走出来的知名诗人。然而多年来的研究倾向主要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校园诗人和诗潮的个案研究,对大学生诗歌创作的整体性和开放性研究比较薄弱。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新时期大学生诗歌创作历史及其现状做出了回顾和全面梳理,同时就校园诗歌创作的特质、局限与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大学生诗歌创作在新时期诗歌运动中居于什么地位具有何种意义?与会者多联系现实生活,着眼于其对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积极作用,对它的态度多持肯定。武汉大学的龙泉明在开幕词中说,校园始终是诗歌的最佳实验场所。在新时期诗歌发展的两大历史阶段,校园诗人以本能的冲动参与着中国新诗的创造,以满腔的热情构建着校园文化,以活跃新锐的姿态在当代诗歌史上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北京大学的谢冕以具体的诗人群为例,指出中国的诗歌运动一直和校园诗歌有着密切的关联;进而指出诗歌既需要碰撞和争鸣,更需要理解和交流,要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他还联系当前的中东战事,激情地说我们的世界要少一些甚至没有枪声和炮声,没有流血。我们能够拥有这样一个鲜花和诗歌的日子,是我们人生最幸福的时刻。武汉大学的陆耀东回顾了建国后武大中文系学生文学社团和刊物的演变历史,认为校园社团和期刊也能产生大作家和大学者。华中师范大学的黄曼君表示校园诗歌可以弥补人格与精神缺陷,让人诗意地栖居大地,是培养诗人和人文精神的摇篮。诗歌创作要多元化,诗坛是百花齐放的园地。同时也指出人的异化不仅是政治经济层面的,以前的学问所构筑的"知识的板结层"也会导致异化。这就需要我们直面当下,表现鲜活的人生和鲜活的时代精神。西南师范大学的吕进在论文中指明校园诗歌提升着校园文化精神,创造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并对校园诗歌所具有的精英品格和艺术探险品格做了深入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王光明列举现代诗歌史范例,提出大学是中国新诗的滋生地。大学的功能是培养诗歌气味、训练诗歌技巧和反思诗歌问题。大学诗歌活动是滚滚红尘的社会和人类精神要求之间的缓冲地带。但是,北京大学的洪子诚以简短的个人经历表明从事诗歌事业只是一种与校园无关的个人化行为。诗人唐晓渡发言说大学自然是诗歌创作的一块风水宝地。可大学并不必然造就诗人,它只能够作为诗歌写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训练的一个预科。与以上不同的是,诗人欧阳江河具体介绍欧美校园诗歌活动的开展情形,分辨了体制化对校园诗歌作用的两面性,认为对校园诗歌起决定影响的是体制化所提供的可能性。关键是要在体制下选择合适的主持人对诗歌发展方向加以合理引导。
  新时期大学生诗歌创作自然具有它与众不同的内在品格和外在风貌。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厘定。首都师范大学的吴思敬指出新时期"第三代"诗歌写作者多接受过大学教育,较之朦胧诗人更具文化内涵。创作主体的变化对保持诗歌的艺术品格和对人类灵魂深层的开掘意义重大。同时,他对校园诗歌艺术手法上的先锋性与实验性、艺术风格上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成就上的起伏性和不稳定性做出条分缕析。他还希望校园诗人们有一颗爱心,从人的本位而非功利本位出发进行写作。武汉大学的赵小琪着重探讨了媒体时代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先锋性和流行性。在他看来,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诸如先锋性和流行性这类原本对应的观念嫁接起来。校园诗人的叛逆性和个性化是其先锋性标志之一,其认识的梦幻色彩使创作具有超越性。在媒体时代文学功能转向娱乐和消费,这使得大学生诗歌创作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生产过程,并为其先锋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积极肯定大学生诗歌写作的优点和长处时,与会者也指出了大学生诗歌创作的缺陷和不足。诗人谢克强批评校园诗歌局限于爱情和乡情等狭小题材,缺少对人类苦难的关怀,缺少宏大视野。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毅用大学生诗作实例分析出校园诗人多在精神道德层面受文学大师灵魂的感召,而对他们的诗歌技巧鲜有继承和吸纳。艺术表达上多受当下流行诗人的影响。然而与大师精神交流的限度又造成他们有知识没思想的局面。诗人王家新叙述了个人学生时代的诗歌经历,分析了校园诗人分化为流浪汉诗人和学院派诗人的现象。与会者同时也对校园诗歌的外部特质进行探讨。中国人民大学的程光炜界定校园诗歌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诗歌批评,学者是其中的主体。另一条线索是诗歌创作,诗人是其中的灵魂。诗歌批评作为校园诗歌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要不断构造自己的核心概念,促发新生概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古远清对海峡两岸校园诗歌异同作出比较。他指明两岸校园诗歌题材较广,关注社会,歌唱理想,表现出深切的现实关怀和忧患意识。但是台湾校园诗歌活动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艺术演变上前卫迅速,如台湾多年前的"情色诗"就是今日大陆流行的"下半身诗歌"写作。其宝贵经验值得大陆校园诗歌借鉴。
  校园诗歌毕竟是一支稚嫩的生力军,又该如何走出思想和艺术的牢笼?对此,诗人西川力倡校园诗人必须处理好国家理性和个人创造的矛盾。他以庞德为例表明诗歌写作需要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校园诗人在接受体制教育传授的合法知识的同时,也需适度涉猎体制外的非法知识。而且要去除学历上的心理优势,少做"逞一时之雄"的道德实验。他还尖锐批评了学院派教育在知识传播上的片面性。南开大学的李润霞以个案说明了南开校园扎实沉默的诗歌创作传统。进而建议校园诗人要处理好"多少"和"内外"的关系。即要少一些狭隘的乡愁和情愁,多一种沉潜的力量,能透视生活的苦难和现实的危机;视野上要由校内的局促生活转向校外的纷纭世界。
  新世纪诗歌发展态势、新诗的内在性质等热点问题也引起与会者浓厚的兴趣。武汉大学的樊星指出当前诗歌由世俗化向粗俗化演绎的态势,质问多元化是否表明什么都可以入诗?诗歌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是否应当抹去?世俗化如何具有品位和情趣?诗人臧棣对新诗与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主张首先要从语言上对新诗进行界定,新诗的语言是日常普通语言,而不是特殊语言。西方诗歌也是从古典主义语言的镣铐下挣脱出来,演变为用日常语言写作的现代诗歌。其次自由体也是诗歌,新诗采取自由体是历史的必然。格律体只是诗歌在某一发展阶段上的音乐尺度。再次,新诗的措辞标准是和古典诗歌不同的。古诗讲含蓄、巧妙、优美;而新诗追求准确、简洁、有力量、有硬度。新诗的措辞标准是和世界的复杂性和知识分子承担的责任一致的。
  网络诗歌是一支异军突起的诗歌力量,与会者对此也给予积极关注。厦门职工大学的陈仲义发言说,以当前网络上发表的诗歌数量来看,诗歌正处于一个"全民大跃进"的时期。并对网络诗歌的发展问题及其对中国新诗进程的影响作出评述。湖北大学的梁艳萍提出在泛传播时代,诗歌与传播之间呈现互动倾向;诗歌要两条腿走路,既要通过纸质主流媒体发展自我,又要善于借助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和力量。网络诗歌包含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和校园写作等多元成分。校园诗歌写作则要清除格式化教育的弊病,体现主动性。另外,诗歌教育问题也被与会者提出。湖北大学的刘川鄂通过问卷调查,对当前诗歌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建议。
  总之,本次研讨会是一次内容丰富的高层次的学术盛会。与会学者和诗人畅所欲言、自由探讨,发表了深刻而精辟的见解,对今后的大学生诗歌创作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