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黑龙江油画在成长

作者:马顺强




  为了迎接“携手新世纪·第三届全国油画展”,最近,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共同举办了“黑龙江油画作品展”,并择其优秀作品出版了《黑龙江油画作品集》。作品集中的油画作品是从参加“黑龙江油画作品展”的200多幅作品中筛选出来的。这些作品虽然不能代表黑龙江所有油画作者作品的全貌,但却足以从中管窥到黑龙江油画创作的历史与现状、管窥到黑龙江油画发展的脉络与走向。从分析这些作品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黑龙江油画在成长中。这虽然是自我对比得出的结论,但仍然是令人欣慰的事实。
  黑龙江油画的成长体现在油画作品的成长上。作品集收入的油画作品总体上说地域特色比较明显,时代精神比较突出,个人创作风格也有所呈现。观看展览作品,打开作品集,我们欣喜地发现了龙江油画成长的年轮。油画虽然不是中国当然更不是龙江的传统艺术,而是从西方引进的艺术种类,油画创作虽然在龙江还显得稚嫩,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由于油画作者生于龙江、长于龙江、生活在龙江,因此作品中就自然地不同程度地打上了龙江地域特色的烙印。那与俄罗斯交界的界河岸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黑龙江农村田间的生活再现与升华,老苞米、嫩娃子的地道与朴实,反映大庆题材的日出日落等作品的深邃都印证了这种烙印。因此可以说油画这一舶来的艺术已经与龙江文化的血脉、与龙江流域文明、与龙江人的思想精神水乳交融地结为一体,成为颇具龙江地域特色的油画艺术。作品的时代精神则主要体现在作品充分地展示了当代生活和当代的审美观念,充分地反映和折射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进步与变化。作品或以当代生活的各个侧面作为画面构图的依据,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寻求进入人们内心世界的表现途径;或采撷并优化配置亲历生活的积淀和具有深刻感受的经历,再通过油画本体语言去揭示深刻的思想内涵及人生哲理,因此作品就有了较强的时代精神。而从参展作品与作品集中油画作品去概括龙江油画的个性创作风格,则主要是:创作题材上以龙江流域文明、民族精神在龙江的具体化及龙江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现实为基础,集中表现龙江人的现代生活、自然风貌;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以写实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为基础,兼顾表现性和抽象性等多样化的绘画表现形式,而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有了更多的辩证的理解;而在审美品位上则更加注重劳动者朴素的、大方的、健康的具有魅力的美,更加注重追求自然的、鲜活的、生动的、纯真的美。
  黑龙江油画的成长也体现在油画创作队伍的成长上。这次油画展送展作者人数之多是空前的。这在整个西方油画艺术式微,观念艺术流行,架上绘画不断萎缩的形势下,不能不说是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从整个龙江油画创作队伍年龄结构上分析,龙江油画作者可以老中青分列。龙江的老一辈油画作者几十年来默默地在画坛上耕耘,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他们不但为龙江的油画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现在依然是一支生力军。但令人欣慰并毫不夸张地称为优秀生产基的是中青年油画作者。他们是龙江油画成长的中流砥柱和主力军。他们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与时俱进,思想活跃,实力雄厚,有较高的油画艺术造诣,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丰富,而且精力充沛,正处于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更在于他们较少受市场经济与商业环境对油画创作负面效应的影响,能够抵制金钱的诱惑并克服浮躁与媚俗的心态,避免了一些急功的草率与近利的迷惘。而更可能沿着中国油画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这一发展趋势前行。因此,只要他们以正常的当代意识、学术意识和心理状态潜心作画、锲而不舍,就一定会以跬步之积,至千里之遥,以小流之积,成江海之势。就一定会对龙江油画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次送展作品中还有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有的还是刚刚读大一的学生,虽牛刀小试,但已初露锋芒。他们应该是龙江油画创作队伍的后备军,将来也会成为推动龙江油画继续成长的重要力量。
  当然,龙江油画在成长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顺利解决,势必影响龙江油画的健康成长。
  要解决创作主体的精神匮乏问题,不断加大创作主体的精神容量。当代油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式语言与内在特质、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外在形式,而是更加注重于形式语言与精神内容的完美融合。而使作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解决油画艺术创作中的精神匮乏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达问题。综观这次油画作品展,之所以出现重大题材少、或题材虽好但却对创作客体挖掘不深、不够的现象,表面上显露的是创作技巧的缺陷,而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对客观实际、对创作客体乃至对人生理解上的差距。因此解决油画创作主体精神匮乏与弱化以不断增加创作主体精神容量,提高综合修养问题就成为保证我省油画继续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之一,否则将难能产生思想内涵深邃的精品力作。要加大创作主体的精神容量,强化作者的创作思想,提高创作实践能力,就必须解决“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问题。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真实地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实践;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时代主流,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汲取新鲜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并把生活中采得的画面,能动地呈现在作品中,通过这些作品来展示新时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小康建设的美好生活;贴近群众,就是使我们油画作者深入扎根于群众当中,用作品去为人民群众鼓与呼。油画作者要有组织地或分散地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去采风。在创作源泉中去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辩证关系,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不断加强和提高作者创作思想和创作能力,创作出比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更具有普遍性的油画艺术精品。
  要解决从机械模仿到能动借鉴问题,加速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诚然,机械模仿可能是绘画者不可回避的初级阶段。这有如书法艺术之临帖,如不临帖,难得中国书法艺术之真谛,但如果只停留在临帖阶段而不能逾越,则很难成为有造诣之书法家。所以人们常说,要临帖,又要跳出所临之帖。油画艺术亦同此理。西方油画历经几百年所形成的一整套符合油画发展规律的东西,一些油画大师的成功之作,毫无疑问还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但油画作者又必须在掌握了油画的本体语言和基本技法,掌握了色彩与素描间的辩证造型规律,绘画技巧、尤其是色彩表现力有了质的飞跃,创作者的精神含量也不断扩容,生活积淀日渐丰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之后,理所当然地应该“逃离经典”,转入能动地借鉴研究阶段。即通过对世界油画大师和巨匠的作品及我国著名油画家优秀作品的研究,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借鉴之后,抓住我国当前文化形态的本质特征,面向当代、面向国情、面向群众、面向生活去创造,去推陈出新,去寻找自己在当前油画环境中的支撑点、结合点与立足点,努力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也是作者和作品成长直到成熟的过程中,必须完成的飞跃。
  解决能动机械模仿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解决局限于机械地再现与描绘创作客体问题。画人物重形似更应重神似,努力通过具体的形象探求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力求运用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原理由一个客体揭示所有相同客体及由相同客体所构成的同类群体的内心世界;画风景则应力戒程式化的雕琢,在随意中把握精妙的限度,体现景物的和谐统一,倡导线条与光影的柔和流畅,韵律的浑然天成;画静物,则要求作者对客体有深邃的洞察力、严谨的构图与生动的表现力,力求准确把握物体的质感、光影,要极力摒弃矫揉造作,使画面上的物体不仅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而且揭示出自然瞬息万变的内在美。我们由衷地希望龙江油画作者能尽快完成由机械模仿到能动吸收借鉴的转变,由单纯简单模仿的必然王国更快地进入能动吸收借鉴、不断创新创作油画艺术的自由王国。
  要解决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问题,加快形成龙江独特的风格与流派。油画作为起源于西方而后进入中国的艺术,虽然其自身在思想内涵、艺术形式、技法规则及审美标准上都有一系列规律性的东西,但是,面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遗产,其表现语言与手段必定产生相应的变化,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审美心理及审美情趣,必然使西方油画的表现语言产生变异,而融入一些中国广袤土壤也包括龙江土壤产生的审美理念,使油画的表现语言更加丰富、鲜活,使绘画语言的表现性增强。当然,这种语言也应该与油画本体语言一样,最终成为世界性的语言,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这也同时为我们龙江油画流派的创立与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我们真诚地希望有志于黑龙江油画发展成熟的龙江油画作者能立足本土,但又绝不以狭隘的地域观念束缚自己,以表现本土文化为核心,在借鉴、继承、广泛吸收油画传统及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但在技术上创新,更要注重在艺术上创新,创造独特的油画形式语言,创新价值取向相同的创作群体,涌现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的画家,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油画作品,从而加快催生龙江油画的独特风格,形成龙江油画流派。
  这些问题,虽然未必是保证龙江油画继续成长、促进龙江油画事业繁荣的灵丹妙方,但应该肯定的是解决了这些问题,就一定会对龙江油画的茁壮成长有所裨益。
  祝愿黑龙江的油画健康、茁壮、快速成长!
  (作者为黑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