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强化与异化:因特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作者:陈喜辉 付 丽




  大众文化、因特网文化、后现代主义这三个概念纠缠一团,呈现非线性的因果联系。首先,当代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倾向造成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合流之势,艺术家的沙龙延接民间的狂欢,大众文化更加理直气壮而且有模有样;其次,因特网为如此的联欢提供了家园般的场地,并借此显露了自我的本性:天生面向后现代与大众;再次,因特网不只是消极的场地,麦克卢汉有言,“媒介即是讯息”,①一种文化必然包括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甚至为传播方式所塑造。在这个意义上,因特网对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具有强化和异化的意义。
  考证三者的诞辰可能意义有限,历史的必然性使三者交汇在此刻,并共同造成了当代文化的特征。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方式最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毕竟是信息社会的背景孕育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因而作为信息技术骄子的因特网在根本上影响着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品格与面貌。
  
  一、因特网的大众文化品格
  
  因特网作为尖端的计算机技术在诞生之初确乎是精英的“话语”,但只用了约20年时间,因特网就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且后来居上,迅速改变着当代文化的格局和性质。究其原因,在于因特网具有天然的亲大众文化的品格。
  1.大众化:联盟的基础。大众文化依赖于现代传媒,而以“电子媒介”为主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根本特点在于广泛性和平等性。在纸媒体为主体的时代,信息传播(如一本书)具有相对单一的指向和确定的范围,而电子媒体具有天然的弥漫性和大众性,其受众范围和数量一般可以以信号覆盖的面积计算。从这个意义上看,因特网具有无可匹敌的优势。
  最有说服力的是数字,即上网人数的“大众化”。在中国,因特网的发展只有十年左右时间。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3/1)表明: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2083万台,上网人数达5910万,预计2003年年底网民总数达8630万。如今宽带技术正在大规模铺开,信息高速公路直通千家万户。于是这张从美国伸展开来的国际因特网,非但大众化,而且是全球化的大众化。
  数字当然需要技术与经济的支持。从技术上看,因特网的核心是尖端技术,但应用并没有很高的门槛,甚至不比电视复杂。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以及建立个人主页,都是简单操作,而且不断地图形化甚至傻瓜化,用计算机术语来说,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真正地面向大众,面向大众文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规模化,上网费用也已经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如此技术与经济的大众化,必然导致人数的大众化,并进而造成网络文化内容的大众化。这是因特网与大众文化联盟的基础。
  2.商业化:相似的生产机制。因特网的发展壮大归根结底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因素,“摩尔定律”驱动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制造需求,需求反过来促进生产;而网络经济虽然自身泡沫铺天盖地,但毕竟在客观上发展了因特网。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因特网首先是产业和商业。以网络游戏为例,在表面的文化图景下,提供驱动的是经济暗流。游戏者需要买卡,于是游戏者也是消费者,文化本身成为商品。既是商品,文化的制造者就必须遵循商业化的规律,比如迎合大众口味,追求时尚,华丽包装,一次性消费,惟利润是求,而不能考虑消费品的价值内涵和道德含量。于是因特网为经济目的而制造内容,以商业的手段商业化了文化,这遵循了与大众文化一致的生产机制。于是因特网很自然地实现了与大众文化的合流,成为大众文化的最有前景的生产基地和营销渠道。
  3.通俗化:共同的美学标准。大众化与商业化决定了因特网文化的美学标准。因特网是个开放、无主、平等的世界,社会身份虚化,文化权威消失,高雅文化门庭冷落,大众文化占据绝对优势。CNNIC的第十一次(2003/1)调查统计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高达37.3%,大学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低收入者仍然占据大多数,上网目的以获取信息居第一位(53.1%),其次是休闲娱乐(24.6%)。“获取信息”过于模糊,不说也罢。几乎每个网吧给人的印象都是: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和听歌曲显然占据主流。网络文化的制造者和消费者决定了文化的内容和品质。以网络文学为例,从痞子蔡到安妮宝贝,从《大话西游》到《悟空传》,尽管作者可能具有良好的文学品位,但为了“网络生存”,都不免走通俗化的路线,以反讽的、“无喱头”的后现代精神消解文学传统和高雅文学。而
  那些以高雅文化标榜的网站基本上都是偏安一隅,只为少数人所关注。因特网文化以大众为对象,通俗化便不可避免。它遵循了与大众文化共同的美学标准。
  
  二、 因特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关于“大众文化”众说纷纭,但在二元论思维的支配下,一般视之为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的对立面,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指斥为“文化工业”的庸俗商品和麻痹大众意志的毒品。至于大众何以需要并且愿意麻痹,资产阶级文化精英们无法解决。后现代主义诸家换了个思路:山不就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就山。他们要解构一切二元,消解所有理论,回归多元,回到生活,精英文化因此失去深度,十分接近大众文化。如当前流行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艳俗艺术以及电视“真人秀”等类型,已经朴实得足以让大众们信心倍增并感恩涕零了。如杰姆逊所言:“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姿态,我们今天的群众不但易于接受,并且乐于把玩。”②
  因特网的诞生,更是大众文化的节日。以往的传播媒介不论报刊还是广电,要么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要么是精英话语的讲坛,大众只有被动接受甚至受训的资格。而因特网使大众们狂喜地发现,世界上还有如此崭新、广阔、自由的天地,回头再看看后现代主义者们怂恿的目光,真能顿生“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人之天下”的感觉。
  1.扩大疆土与新生主权。因特网的出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高雅文化难免固守传统的样式与清高的姿态,不能去填补和控制如此广袤陌生的疆土,于是大众文化如潮水般涌入,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并制定游戏规则。在这方面,数字仍然最能说明问题,如前所述的中国近6千万的网民以及多数人上网的目的可以证明网络是大众文化的乐园。
  但数字毕竟是现象,更重要的是质变。回溯历史,大众文化虽有大众之谓,但并无大众的主权。以往多数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政治和经济机制自上而下地生产和传播,大众不是生产者,他们被迫接受。③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媒虽为大众文化提供版面或时段,如通俗小说、流行歌曲和电视连续剧等,但大众并没有自主权和创造空间。尽管表面上有选择的权利,实际上在选择之前已经被选择了。20年前青年们提着四喇叭收录机在大街上播放流行歌曲的场景可以理解为大众为疆土和主权而进行的抗争。此后大众文化虽然在大众传媒中逐渐占据了大量席位,但大众仍然不能成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比如在文学领域,即使最通俗的文学期刊也仍然由“精英”们提供产品。这在根本上限制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提升。
  因特网则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有主权意义的疆土。传统传播的“中心——受众”的二元结构被彻底解构。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言:“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信息和娱乐的系统。”④网络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是江湖,是广场,没有中心,没有组织,没有等级。虚拟身份,开放聊天,自主粘贴,自由上传,游戏时光,大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比如就文学而言,在BBS上,文学编辑与出版商消失了,无名的作者获得了随意发表“灌水”的机会,作品铺天盖地。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丰富的面貌和自由的个性还是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网络文学甚至从网络出发,进军纸媒体和影视领域,大众文化因此扩大了疆土,并且以自主的身份对精英文化领地形成对话甚至渗透之势。传播媒体的革命正在改变当代文化的格局。
  2.强化性格与提升品位。大众文化具有大众化、通俗化、模式化、商业化、娱乐化、游戏化等诸多特征,这在天然盟友因特网的庇护下一一得到了加强和提升。以娱乐功能为例,在以往的媒体传播中一般较有节制,但在网上,娱乐功能可以体现为纯粹的感官刺激。色情网站与网页泛滥,黄色笑话盛行,聊天室与BBS上充斥污言秽语,于是娱乐化可能发展为感官化。再如电脑游戏,游戏本来就近乎大众文化的本质,但游戏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在以往并无独立鲜明的条目,只有计算机和因特网才把游戏提升到如此显赫的位置。众所周知,支持网吧运营的基本项目就是游戏,说起青少年“网络沉溺”,一般人也会归罪于游戏。流行游戏多数带有RPG特征,即游戏者自我设定为某一角色,运用智谋、毅力以及客观资源展开活动,过程十分漫长,结果不能预知,确乎是人生的模拟。但游戏的文化化反过来造成了文化的游戏化,在虚拟空间中,没有真实是非,没有实际后果,失败可以重来,一切都是游戏,快乐至上,文化中的信仰、承担、力行等内容被忽略。大众文化发展到电脑游戏,应该说是找到了最好的代表。网络虚拟婚姻其实也是游戏的一种形式。文化被彻底游戏化,也许会连带着生活观念的游戏化。
  但因特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并非都具有消极倾向。在网络中,高雅文化失去了裁判的权利,反过来倒是大众文化发动了频繁而强大的攻击,就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文化提升了自我的品质,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与精英文化的界限。以中国网络文学而言,大话西游,大话经典,不论内容与形式都与传统文学有较大区别,其语言特点前所未有,并形成了规模和气候。一些词汇如“美眉”、“伊妹儿”和“恐龙”等逐渐侵入了现代汉语书面语,一种嘲弄的、新鲜的解读方式让文化精英们无地自容。难说对错,趣味第一。而且不能否认,其中也不乏富于现实意义与时尚气息的精品,足以让作家们自惭形秽。精英与大众的界限不再分明,纯文学也被迫为网络文学让出一席之地。《当代》杂志就在2001年第1期推出了“网络文学”专栏,发表了源于网上的长篇小说《蒙面之城》,并认为这部作品“给我们树立一个标志——‘网络文学’同‘非网络文学’比肩的标志”。这说明: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大众文化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借着因特网的兴盛,今日的大众文化正爆发出新的力量,孕育着崭新的文化品格,并可能构成与高雅文化在更高台阶上的对话。
  3. 地球村落与个体乐园。大众文化疆域的扩张还包括真正的地理概念,即文化的全球化。“现在因特网正从地球的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传播全球化的文化,令最新的观念、文化形式和相互作用的模式成为易于接受的。全球村显然是后现代自我的居留地,同时后现代的观念本身正从全球化文化和交流模式中获得流通和力量”。⑤“地球村”因此名副其实。美国是世界大众文化的发源地,日本是亚洲大众文化的中心和中转站,在传播其文化的过程中,以往的媒介一般要进行过滤和筛选,也需要时间。因特网却将文化触角直接伸向了大众文化的心脏,在宽带传输的条件下,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今天纽约和东京的文化信息,明天可能就成为北京的话题或时尚。流行音乐、娱乐电影因此迅速超越了国界的限制,成为全球的消费品。中国的任何一个网民,作为世界大众文化链条中较低的环节,当他连结上网后,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具有接近无穷的选择机会。大众化发展为全球化,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消费性格会把中国作为新的市场,中国的大众文化也将到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与伙伴。
  但在庆祝“全球一体化”的同时,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独立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英语成为通用语言,而美国主导的媒介帝国无疑更具有霸主地位。语言的霸权意味着信息与文化的霸权,而文化问题总是纠缠着政治问题。从80年代起,西方学者如英国的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等就注意到了媒介帝国主义对民族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影响。而阿拉伯裔的美国学者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由于其非西方的立场对我们具有更深刻的启示意义:“东方主义已经成为西方统治、重建、管辖东方的一种风格……如果不把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来探讨,就不能理解欧洲文化庞大的规章制度,正是借助这个庞大的规章制度欧洲才能在政治上、社会上、军事上、意识形态上、科学上、想像上于后启蒙时代对东方施加管理——甚至生产。”⑥东方主义是一个文化和政治的事实,它把地缘政治意识分布到美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语义学的文本中来,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交换来“构形”。二战以后,西方殖民主义结构逐渐解体,但在文化等领域仍有巨大影响:“直接的殖民主义已在很大的程度上完结,然而我们将看到,帝国主义仍以其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实践中的特有形式,在普通文化领域中徘徊。”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大众媒体(包括网络传播)的制高点,巨量倾销文化产品以及价值观,对非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全球一体化”对于经济文化上的弱势国家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恩赐。后殖民策略的阴险性在于使受害者总能怀着愉快时髦的感觉完成被霸占的过程。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若以失去自我为条件来求得认同,那么以什么来指望别人的善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