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读图时代应创造和谐的图文关系
作者:李国英
二十世纪出现了视觉文化,阅读逐渐地转变成各种不同的读图形式,如摄影、电影、电视、MTV、卡通、网上flash等等。图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超过文字的趋势。不仅影像文化比文字文化拥有更多的受众,传统的文字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的魅力。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在《视觉艺术鉴赏》一书中写道:“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图像成了我们掌握社会信息的主要方式,图像的呈示与观看构成了文化主要的运作方式和生活形态。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读图时代悄然而来。
读图时代,随着图片地位的提高,新闻界日益重视图片传播。晚报、都市报、副刊、主流报纸大量运用图片,新闻图片作头条的也多了,幅面大了。天津日报社实践“用图片抓眼球,以图片带版面”的观念;《中国时报》把图片放在报纸的心脏位置。2000年,上海各家报纸展开新闻大战,图片的运用就是竞争的一个焦点,各报图片报道所占的版面远远超过各种体裁的文字报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对图片的运用也急功近利了。且不说图书出版界对图片运作的商业化,就是报纸特别是综合性的都市类报纸,以文字报道为主转为以图片报道为主,不顾是否符合需要一味多用图、用大图,产生大堆图片垃圾。面对这种图片泛滥的现象,应清醒认识图与文各自在传播中的优势与不足,使两者和谐共生,实现新闻传播的优化。
二、图与文在传播中的优势互补
1.图的直观感性与文的抽象理性
图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逼真的记录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和“亲眼目睹”的心理需求,一下子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这是文字无法企及的。尤其是在报道战争、地震、火灾、飞机失事以及其他大场面的事件时,图更具备独特的魅力。如《燃烧弹下的越南儿童》的照片上,9岁的小女孩范氏金撕下她正在燃烧的衣服,赤身裸体地在公路上奔跑,满脸的恐惧。这张照片连同其它照片激起美国人民对战争的不满和憎恨。而《乌干达的干旱》使全世界友好国家的人民动了恻隐之心,将大批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乌干达。
图因为其直观,有一个天然的不足,即很难直接表现抽象的内含的事物。文字在这方面却是游刃有余,它可以运用比喻、排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细细剖析深奥的道理,可以通过叙事、说理、抒情将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文字擅长表现观念性、思维性的东西,图片擅长表现直观、感性的东西。并且图片本身具有审美价值,插于版面之中,可使版面显得匀称活泼。文与图相互补充相互阐释,才能可观、可读、可赏、可思,实现图与文都无法独自实现的传播功能。
2.图示意的不完整、不确定性和文表述的完整、确定性
图片只是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个瞬间的截取,本身没有或无法表明全部的事实。在动态、无限的现实面前,静态、有限的图片符号在表意上捉襟见肘。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这个瞬间选取的实质是一种价值判断,选取的过程融合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阶级的、民族的、种族的、个性的差异都会使这个瞬间的选择大相径庭;从受众的角度来说,由于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上的不同,对同一图片的理解也可能有很大差异,相对于文字,这种差异出现的概率更大,特别是对于富有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图片,靠单纯的视觉刺激无法理解它的真正内涵。一张图片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折射出不同的意义。正像美国学者戴安娜·兰克在《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里谈到的:如《蒙娜·丽莎》或玛莉莲·梦露的照片,每被复制一次,其形象根据它们是出现在广告、海报、T恤衫上,还是出现在有关艺术史的著作中,会投射出新的或改变了的意义。所以图片本身在表意上存在着不完整、不确定性。哈罗德·伊文思在《报纸上的照片》中说:“摄影记者会捕捉到政敌之间在一秒钟里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出现的微笑镜头,而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读者会被他们之间热情的友谊所迷惑;一个暴徒会表现为一个很和善的人;豪华会表现为朴实;一个忠诚的姑娘可以成为一个行为放荡的女人……而且还有摄影时用的各种蒙太奇手法。这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一切却‘证据确凿’地出现在画面上。”罗兰·巴特也讲得十分精到:“任何图象都是多义性的,它潜在于其能指下面,包含着一种‘浮动’所指‘链条’,它的读者可以选择其中某些,而不理睬另一些。”
图片不能完整叙述新闻事件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文字不仅能够甚至可以超越新闻五要素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说明与解释,以强化读者的理解。文字对于图像而言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锚固”其意义,通过详尽的叙述消除图像意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图像与文字的这种关系,其实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本间的“对话”,它们彼此互为“语境”,互相不断地续写着对方的“意义”。
图像具有记录现实的能力,但它反映的真实只是表象的真实、局部的真实、个别的真实,而文字却能揭示事件内在的真实、整体的真实、普遍的真实。图与文的结合更有可能接近生活的“原本”。
3.图的一览性与文的继时性
图像是一览性的,它的各种构成元素线条、形状、色彩等,可同时被感知,人们可在瞬间把握它。文字符号是线条性的、继时性的,人们要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才明白。要表现一个事物的外形、色彩,图像比文字要省力些。因此图像传播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的需要。但图像适合表现美的事物,不太适合呈现丑的事物。而用文字表现丑的事物时,因其在受众与事物间有个间离作用,人们面对文字就不会像面对图像那样难以接受。另外,图像把事物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知觉和思维之间的回旋余地就小得多。所以有人把“读图时代”戏称为浅阅读时代。受众如果沉迷于图像的直观性表现,放弃以语言文字为主要符号的阅读,会降低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的交际能力,不利于全面发展。
三、报纸版面图文的和谐组合
1.树立“宜图则图、宜文则文”的传播理念
图片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不可重此轻彼,顾此失彼。图片与文字要实现质的融合而不是量的简单叠加。就整张报纸来说,纯粹的图片永远无法支撑起一份报纸;就一则图片报道来说,图片需要文字消除它本身表意的不完整性不稳定性,需要文字对事件背景、发展趋向做详细说明。读图时代的科学含义应该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传播环境较为完善的背景下,使图片在信息传播中实现量的提高与质的飞跃,与文字共同促进信息传播优化的一种状态。
2.图、文的互动共生实现传播的优化
传播学中的“双通道编码理论”指出:人类有两个独立的认知系统,一个擅长接受和处理语言信息,一个擅长接受和处理非语言信息包括图像信息,用这两个通道分别接受信息,能够增强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传播学中的“提示—累计理论”也指出:当文字信息和图片并列展示在受众面前时,能起到相互提示的作用,特别是能引起受众的回忆和联想,激活知识储备,增进理解。从新闻内容传播效果评估的角度来看,“文字+图片”也是最有效的组合传播形式。S·谢雅姆·森达尔所做的《关于网络新闻中多媒体组合信息接受处理与感知的效果分析:图片、声音和电视图像的(比较)研究》中的结论证实了这一点。
报纸版面安排应让图、文互动共生实现传播的优化。一方面,图片的大小多少及其在版面上的分布,要由图片本身的信息含量和价值来决定。报纸常常通过对版位、图像的幅度、形的对比等的处理来形成一种强势吸引读者,内容越重要,安排的强势越大,对读者的吸引力也越大。读者也会把这种编排理解为报纸对其内容的价值判断。而报纸的判断代表着该媒体的立场、观点和品位,如果把一些本身不具重大意义的照片或插图做得很大,安排的版面地位很高,就会误导读者对报纸内容的价值判断。
另一方面,报纸应正确分配图片和文字的版面份额与地位,让图片报道和文字报道真正做到比翼齐飞。图片反映直观,文字表现深度;图片唤起情感,文字催生理性;图片生动形象,文字严肃严谨传达思想。读者被图片吸引,受文字熏陶,在图片与文字的有效互动中,作品的新闻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得以实现。
文字的传承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文字的理解和领悟力;图像传播是正在兴起中的一种变革,它有可能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开掘人的潜能的方式。大众媒介既要切合受众的心理需求,传播具有新闻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图像作品,又要善于处理图文关系,引导受众的读图期待,逐步增强人们读图的能力,培养更多有思想的高品位的受众。
李国英,女,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