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审视语文教学的精讲与多练
作者:史春晖
教师不可不讲,学生不可不练:讲应该精讲,练应该多练。
何谓精讲?精讲,就是要消除漫无边际的冗长繁杂的讲授,要像10分钟中国新闻那样,一分钟派一分钟的用场,切勿浪费学生宝贵有限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
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讲解,使学生把分散零碎的知识逐渐融会贯通,整合成有机系统的知识。
语文有综合性的特点。一篇课文,既有字、词、句、章、篇一系列问题,也有标点、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一系列知识,既有语言形式问题,也有思想内容问题;既涉及微观细节,又涉及宏观大略。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嚼深嚼透。那种见字正字,见词解词,见句析句面面俱到的做法,本来是想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由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缓急,往往适得其反。如初中教材中《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课文,批判的矛头都直指封建科举制度。教师应当把握这个教学的重心加以启发和讲授。《范进中举》的教学重点应把人物形象放在几个场面的对比中来展示。通过儒生范进由中举前的穷困潦倒、逆来顺受、呆头呆脑,到中举后的痰火攻心,喜极发疯,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科举制度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名利观念。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丈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众邻居的前疏后亲、张乡绅的前冷后热,几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尖锐地讽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情。而《孔乙己》的教学重点应把人物形象的分析放在鲁镇咸亨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通过“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将孔乙己虚荣、迂腐、好喝懒做又不乏善良、正直的情节逐一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揭露了科举造成了读书人的悲剧性格。同时,又通过咸亨酒店来往顾客对孔乙己的挖苦、嘲笑,揭示了晚清国民的麻木不仁。
以上的教学是教师必须讲清的。至于大量的字词,应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解决。所以,精讲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教学重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解决一两个重点。针对重点精讲,把握规律,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各类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各种能力。
多练,就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讨论、交流、表演、实践等多种手段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那种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一讲一听的关系,认为语文教师只要讲得头头是道,在座学生只要听得津津有味,教学任务自然完成,教学质量自然提高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正如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言:“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象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律学习来得容易。”我国明代的王阳明也有过类似的话:“学射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这些都说明“练”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具有头等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尚不会游泳的人大谈游泳之法,倒不如让他先下水伸展一下手脚,待他喝了几口水,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后再作适当的指导,效果也许会好得多。以学诗为例,诗词中的个别词语往往咀嚼再三也一知半解,但如果到大自然类似的意境中,也许就会茅塞顿开。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中的“瑟瑟”两字,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二是形容颤抖:瑟瑟发抖。这里的“瑟瑟”该作何解释呢?同一时间同一条江上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景观呢?一个天朗气清的傍晚,我在家乡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河边经过,走在桥上向两旁观望,夕照晚霞把水道的北半染成绯红的一片,而水道的南半因照不到阳光,则显得阴沉沉,给人一种阴冷瑟缩的感觉。因此,句中的“瑟瑟”应解释为“阴暗”,与“红”(绯红)相对。学习这首小诗,延伸出来的词汇可不少。刚才说到的“瑟瑟”是在河之阴,“红”是在河之阳。《愚公移山》有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阴”即指水的南面。“可怜”很容易理解为“可爱”。这正好给《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的“可怜”作了恰当的诠释。《暮江吟》中的“瑟瑟”是如此,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吹绿),叶绍翁《游园不值》“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出”(探出),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你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瞧一瞧,想一想,都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可见,实践在读诗、解词、释义,表情达意,培养情操中的巨大作用。
精讲多练,须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预习,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老先生在《“教育方法”的问题》一文中早就指出:“学生不甚了解的文字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果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为督促学生尝试起见,似乎该特别提出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令学生运用工具书籍,查考生字难句及关于人地时种种问题;同时也应使学生领悟文章之内容体裁作法及背景。”假如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切事项都由教师代劳,学生要待听到教师说今天讲某一篇才翻开课本,这种被动的、被牵着鼻子走的学习能学得实在、学得深透吗?其次是上课。在同一篇文章中,叶老同样有精辟的论述:“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指导是指导预习的方法,提示预习的项目;订正是订正或补充预习的成绩。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这才显出了‘讲述’的真作用,才真个贯彻了尝试的宗旨。”再次是作业。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所学到的,在课堂上经老师所点拨、在同学中就各自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所得的,再通过自己的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就能达到不断提升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精讲,也要强调多练,宜讲则讲,当练则练,两者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至于何时讲、何时练,讲多少、练多少,还得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灵活运用。
史春晖,教师,现居江苏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