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作者:刘爱华
一、问题法——从质疑角度培养创造力
所谓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如我在教学新课程《在山的那一边》的时候,在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然后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结果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问题层出不穷。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教师也可以“抛砖引玉”,从不同的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我在教学寓意的多角度探究时,以克雷洛夫的寓言《狐狸和葡萄》为例子,通过让学生明白提炼归纳寓意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根据文中的关键语句提炼寓意,根据不同对象提炼寓意,可从正面,也可以从反面提炼寓意(可赞美也可批判),可以由结果推导原因等等。这样,教师“授之以渔”,在接下来学习《良弓的主人》《牛蝇和狮子》等寓言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前面学习鲜活的经验体会,有章法、有依据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质疑中培养创造力。
二、体验法——从情感角度培养创造力
阅读课上,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做彻底的“生理解剖”。学生完全没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一篇美文佳作,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况且,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语文教师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这无异于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
体验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师生共同创造可体验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同层次的要求下反复听老师吟诵,听朗诵录音,听配乐朗诵;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可以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其间还可辅以浓烈色彩的情感渲染、背景介绍、观看场景等。
2.学生进入体验境界。
3.师生共同交流体验,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我上网查找了大量的北国雪景和历史图片,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配上古筝演奏,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边听边看,以帮助学生对全诗的意境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诗所描写的壮丽雪景以及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乐观豪迈的情怀,在“研读赏析”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又特别选择了四组雪景,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品味、欣赏,然后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然后展开全班性的交流体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成为了语言品味的主人,意象创造的主人,文学欣赏的主人,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创造者。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营造逼真、优美、愉快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善于进行情感渲染,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体验作品的神韵,领略作品的美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最终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画图法——从实践角度培养创造力
著名文论家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就说明了在教学中演示实践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感知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离开了实践,无所谓感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自行阅读、品读文章之后,让耳、口、手、脑多方综合活动,进行画图演示实践,更有助于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教《斑羚飞渡》一文,我让学生在认真阅读、充分理解斑羚飞渡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要求学生在读中画,在画中读。首先是正确理解原文,这是作画的基础。其次是把有关斑羚飞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这是作画的关键。最后用图画把想象的内容表现出来,这是“画图法”的核心。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创造:一是把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二是用图画把想象的内容表现出来。前者属创造性思维,后者属创造性实践。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就在读与画的结合中得到了培养。
四、迁延法——从想象角度培养创造力
迁移法又叫迁移想象法。即摆脱课文的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进行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想象力的培养。
我在教《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导入时提出问题:“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宇宙飞船的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然后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此时地球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迁移想象中发出创造的火花。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还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以《在月球上的一天》或《我是月球人》为题,展开新奇丰富的想象,写一篇随笔。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问题法、体验法、画图法、迁延法这几种方法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既有循序渐进的科学性,又有相互综合的关联性。科学地、综合地运用这几种方法,将有助于教育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当然,创新阅读方法不止以上种种,还可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对比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说过:“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吸收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造就创造性人才。
刘爱华,教师,现居湖北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