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找出故事里的高粱酒

作者:毕飞宇




  接下来的问题必然是接踵而至的,莫言为什么要“扩张”他的世界?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莫言钟情于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叫“热烈”。莫言的扩张不在体量上,而在动态和温度上。他喜欢剧烈,他喜欢如火如荼。他甚至喜欢白热化。
  事实上,面对自己即将表达的外部世界,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所喜爱的调调,余华?余话是收着的,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余华的鼻息。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余华看作东方的加缪。苏童却是扩张的,但他的扩张却来得有点蹊跷,他喜欢在“湿度”上纠缠。苏童的世界永远是湿漉漉的,像少妇新洗的头发,紧凑、光亮,有一垄一垄的梳齿痕,很性感。
  莫言就不一样了,莫言雄心勃勃。面对莫言的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具底线的判断,他雄心勃勃。他的器官较之于一般的男人要努力得多。它们更投入。莫言沉醉于自己的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立体的、完整的。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我们大惊失色,莫言把他完整的世界敲碎了。他要的不是完整。他要的是热烈的、蓬勃的、纷飞的碎片。
  话说到这里一切都简单了,莫言是个悲观的家伙。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名词,顺理成章地或不顺理却成章地建造他的世界,批评家们所说的“金沙俱下”就是这么来的。但我以为许多人对莫言还是误解了,我们还是没有好好地正面莫言的“过犹不及”。
  “父亲眼前一道强光闪烁,紧接着又是一片漆黑。爷爷刀砍日本马兵发出潮湿的裂帛声响,压倒了日本枪炮的轰鸣,使我父亲耳膜振荡,内脏上都爆起寒栗。当他恢复视觉时,那个俊俏年轻的日本马兵已经分成两段。刀口从左肩进去,从右肋间出去,那些花花绿绿的内脏,活泼地跳动着,散着热烘烘的腥臭。父亲的肠胃缩成一团,猛弹到胸膈上,一口绿水从父亲口里喷出来。父亲转身跑了。”(《狗道》)
  老实说,阅读这样的文字对我们是一个考验。就局部来看,莫言真的是“过犹不及”的。他这样疯狂地面对“外面的世界”有必要么?那么多的名词有必要么?我要说,有。我这样说是在比较全面地阅读了莫言之后,他真是悲观。说到底,莫言所谓的“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他“内部的世界”:“我们”残忍。我们在肢解、在破坏、在撕咬这个世界。
  他让这个世界璀璨是假的。他让这个世界斑斓是假的。二句话,他让这个世界热烈也是假的。他的目标是破碎。为了让破碎来得更野蛮、更暴戾,他让这个世界光彩夺目,他让这个世界弥漫着瓷器的华光,那是易碎的前兆。
  “一九五八年,他(父亲)历尽千难万苦,从母亲挖的地洞里跑出来时,双眼还像少年时期那样,活泼,迷惘,瞬息万变,他一辈子都没有弄清政治、人与社会、人与战争的关系,虽然他在战争的巨轮上飞速旋转着,虽然他的人性的光芒总是力图冲破冰冷的铁甲放射出来,但事实上,他的人性即使能在某一个瞬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这光芒也是寒冷的、弯曲的,掺杂着某种深刻的兽性因素。”(《狗道》)
  这一段文字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有点糟糕。这糟糕直接暴露了莫言,正如美女脸上的表情,偶尔流露的不好看的表情有时候反而是她的真本性。“我们残忍”。这是莫言对世界、对“我们”的一个基本的认识。
  “我们”是不是像莫言所说的那样“残忍”?我们可以商量。我们可以用小说去商量,我们也可以用批评去商量,但是,莫言就是这样认为的。我坚信他的念头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他的工作就是把他的想法“有效”地表达出来。他做到了。他干得很好。他拥有了自己的“世界”。
  这就是莫言的基本方式,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外面的世界”,它鲜活,丰饶,饱满,多汁。然后,到处都是汁。莫言的美学趣味在“到处都是汁”的刹那里头,像爆炸,像狂野的涂抹,像沉重的破裂。五马分尸,凌迟,檀香刑。
  卡尔维诺在论述老托尔斯泰的时候说:“与其说托尔斯泰感兴趣的是颂扬亚历山大一世时的俄罗斯而不是尼古拉一世时的俄罗斯,倒不如说他感兴趣的是找出故事中的伏特加。”卡尔维诺说得真好。我想模仿他:
  与其说莫言感兴趣的是支离破碎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完好如初的世界,倒不如说他感兴趣的是找到故事中的高粱酒。
  高粱酒对莫言有什么用?有用。他要仗着酒气告诉我们,我们残忍。世界被我们弄成了碎片,焰火一样,——多好看哪。可这些话莫言平日里是说不出口,他不好意思。
  
  (选自《钟山》2008年第5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