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快乐作文的三个环节

作者:孟庆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应该渗透和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把日常生活和习作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现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习作大课堂”。在此基础上,以“写出独特的感受”为基本要求,加强写作流程指导,使学生爱写、会写、善写,写出有时代气息、有灵性、有生命力的习作来。
  
  一、注重学生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例如,在让学生描写秋天的习作教学中,我采用了语文实践性学习和作文相结合的方法。课前我安排学生走进田野,观察秋天,参加劳动,感受秋天,并搜集有关秋天的诗文,摘抄好的词句。这里我还关注了学生的喜好与特长,让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会录像的同学录制一段秋天的专题片,用课上的时间交流活动成果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旨在以观察、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多方位、多视角的感受秋天,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为习作积累了生活素材,从而使学生在作文时达到眼中秋天丰富多彩,笔下秋景特点鲜明,心中情感真切自然的境界。
  
  二、加强教师指导
  
  作文不是语言的堆积,更不是现实生活的“底片”,它是生活的提炼与浓缩,是情感的升华与创造。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合理的指导,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还是以描写秋天的习作教学设计为例。在学生有了实践的基础之后,我对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行指导、梳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初步把握秋天金风送爽、天高云淡、色彩缤纷、蕴含成熟的特点。通过再现秋天实景,倾听秋天自然界的声响,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激活学生语言积累,并通过想象,进行重新匹配创造,由说到想到写,打开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精巧的布局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眼中的秋天,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在课上交流这样的内容,学生的作文会出现许多雷同的句子。其实,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学生的想象力超乎我们的预料。我们这样的指导会开启许多孩子想象的大门,他们会在别人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写出令同学和老师惊喜的精彩句子。课堂上的指导也不是面面俱到,教师只作一点提示,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去自主创作。
  
  三、注重交流评价
  
  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写作教学中,学生写完作文后,我安排学生先自己大声的朗读自己的作文,作初步的修改。抓一把沙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学生个人的作文也都有闪光之处,哪怕是不够理想,也有几个优美的句子和闪光的词语。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的同学听,把其中的闪光之处展示给大家,也请他们为自己的作文提出宝贵意见。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大家,师生共同评议。设计这样紧凑的交流评改,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通过示范,使学生明白怎样修改,为什么这样修改,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可以一举多得。
  通过以上“三部曲”的作文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能把真实的见闻、感受或想象作为习作内容,并在心中播下这样的信念:写作文不难,写作文很有趣味,作文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