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阅读

作者:周永友




  阅读,包括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具有包括辨认文字,理解语言,从中获取思想文化程序的含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以及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阅读的重要性也更为突出。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虽然还不能完全离开中、高考的指挥捧,但是可以试着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这一捷径唯有重视阅读,扩大阅读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拓展有效阅读空间,让学生有书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最为基本。说它最为基本,不仅因为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大。更在于它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敞开图书阅览室,采取每周抽出一节正课开展“大语文阅读导读课”,同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大语文阅读自读课”,在“法定”的时光里放开心情,放开眼界进行大量的阅读——古今中外、文哲史经、军政外交、诗词曲赋、报章杂志、单本套书等无所不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过去那种元书读、元时间读、无心情读的局面,而变成今天的有书读、有时间读、有兴趣读的面貌,真正实现阅读课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二、指导正确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1、感受性阅读。这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通过阅读,由局部的字词句段到整体的观点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这样即使再长再深的文章,只要我们下功夫去“阅读”,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理解性阅读。这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要达到理解的最佳效果必须做到四方面:一要读好文章前的提示和前言,把握阅读重点和目标;二要读好文章的关键段落语句,理解这些句段的含义以及句中关键词语、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的作用;三要读好文章下的注释,生字词语一一把握;四要读好文章的“后记”或总结,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艺术手法。
  3、鉴赏性阅读。这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4、比较性阅读。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求同存异”,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5、精练性阅读。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阅读训练方法。阅读一篇文章时,对那些精彩片段、千字诗文、专栏文章、重点章节等要咬文嚼字,细琢细磨,理解它的内涵,认真揣摩它的写法,从中得到作文的必要知识。精读要求细致,可细致并不等于繁琐;精读要求深入,可深入并不等于牵强附会,故作高深。
  当然了,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况且中学生本身还缺乏明辨是非,特别是抵制诱惑的能力。因此,开展阅读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规范阅读行为、提高阅读品味,教育学生远离黄色的读物,拒绝“毒品”的诱惑,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确保阅读大课堂在光明的快车道上健康平稳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