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方法探究
作者:张思祖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教师激励并促成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与学生自己、与他人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吸收作品营养,提高语文素质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以其“占时长”、“效率低”、“评者多”尤其应成为新课标关注的焦点。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起着向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汲取过去教学经验的精华,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我们的阅读教学。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认为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两个误区:
认识上的误区
作为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本任务的初中阅读教学,应当具备独立的地位。然而当前的初中阅读教学在传统观念和传统教法的深深影响下,还只是写作教学的附庸。其次,以应试为目的,凡是同中考有关的文章就进行没完没了的分析,且不少教师缺乏自己的思想主见,漠视阅读主体,不问学生的兴趣如何,只是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权威分析、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情感得不到表现,优美的文学作品则被公式化的字、词、句、章的分析所掩盖。
操作上的误区
由于对初中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够,实际操作——课堂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方法陈旧,严守传统,缺乏创新
走进农村初中课堂,不难发现,课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喋喋不休的烦琐阐释,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成了我们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无论阅读哪篇优美的文章,都从文题、作者、背景等说起,到文章中心,再到文章结构层次,文章写作特色,表达技巧……然后完成课后练习、配套练习册。如果是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教者常常分析得更细致,更深刻,更透彻,而学生的听课笔记也会随之更翔实,且学生的练习也会更多,负担更重。
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守旧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充分、真正地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说”,用脑子去“想”,用心去“悟”,用手去“做”,这就限制了他们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获得分数。这是一种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成了盛放标准答案的“口袋”,自始至终均未自主阅读,自行思考。
2.教学内容机械,死扣教材,没有新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凭借。学生借助于教材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精神生活。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若仅仅凭借教材中有限的篇章,是难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我们知道,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飞跃,必须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可惜,目前相当一部分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仍死死抱住一本教材不放。教材的内容非讲透讲烂不可,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更怕遗漏下什么重点,这样导致大量的时间被占用,学生实际的阅读量偏少,阅读面过窄。
3.课外阅读盲目,探究不够,缺少指导
随着新大纲的实施和新教材的采用,中考考试制度不断改进,试题形式也灵活多样,有些初中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死扣教材是无法应付中考的,于是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开始重视课外阅读。但他们只是提倡,缺少必要的指导。其不当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隔列开来,使课内学习的方法与实际阅读脱节,致使课外阅读的质量比较差;二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加以指导,往往是放任自流,不选荐篇目,不指导方法,不检查督促,其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课标要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张扬师生的自主性与创造精神。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堂的“重头戏”,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①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受片面理解“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影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以牵为主”的流弊,教师是随着课文的情节“千万次地问”,学生是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地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分析琐问。不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忽视指导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应该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并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深厚凝重的默默细读,长篇大论的快速浏览等。例如在讲《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多次朗读课文,首先是初读感知,当学生疏通文意后,让他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朗读,随后,在对课文的美点赏析之后,又让他们带着一份美感朗读课文,最后,让他们在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尽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思想终于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乐山乐水的情趣自然会油然而生。
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见于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整体把握”方法是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即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来实现。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其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像,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⑧培养语感,注重积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不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应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己征订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还要规定课外阅读数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另外,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并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酝酿、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