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课文导入的几种技巧
作者:崔银杭
一、设问式导入
学生在上课的注意力往往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其注意力维持时间也不持久。教师如运用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几个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能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逐渐的使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并且能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和学习。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二、渲染铺垫式导入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所谓渲染铺垫式,即创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可以运用CAI课件,听音乐,讲故事,背诵古诗等,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如学习《谈骨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听付笛声的《中国志气》,明确什么是真正的骨气,为下文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打好基础。在教学初一课文《枣核》时,先让学生一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在背诵的同时也体会到诗歌中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为学习《枣核》奠定了感情基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演示式导入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先出示一束鲜花,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花有这么多的颜色?然后把一朵喇叭花放到醋中,再把它放到肥皂水中,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的变化,这时学生会感到很惊讶。教师趁机提出问题:喇叭花为什么会变色?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种导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比较分析式导入
年义务教育较以往的教材,注意了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法导入,可以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籍此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学习《范进中举》时,可由《孔乙己》导人,因为二者有相似性: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很世态炎凉。为了帮助学生领略《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李白的洒脱以及立、孟二人的深厚情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有关送别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比较一下这几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与李白的诗中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表达的形式有什么不同。这种导人的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能为学生体味李白诗的以景写情的方法、李白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起搭桥铺路的作用。
五、激情式导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能感染学生,也会产生学习动机。如教《茶花赋》时,可以这样导入:祖国,一提到这个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的感情就会充盈我们的胸际,就会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有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歌颂过她,多少画家挥毫泼墨描绘过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更具体形象、颇有新意呢?今天让我们一起看课文《茶花赋》……这样,以情激情,激起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满腔热情,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当然,语文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有时候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使语文教学在开始时的四、五分钟的方寸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多彩的艺术景观,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