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作者:陈 智




  墓地本是让人神伤之地,而墟墓间的白杨萧萧,松柏森森更现萧瑟凄惨之景,这种情景何长眠地下的“沉死人”,“年命如朝露”的现实人生直接联系起来,诗的情绪也就显得更加感慨悲凉。生命无常,时光难驻之感在此情景之中油然而生。由此诗人发出了及时行乐的感慨。由景到情,景是愁景,情是哀情,两者浑然一体,宛如天成。
  《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诗人从客观景物的更新,联系到人生寿命的短暂,因而发出“立身苦不早”,沉沦失意的感叹。《驱车上东门》是以哀景写哀思,而此诗则是以乐景写哀思。前者以秋冬景物为背景,与愁人善感的心情相适应,容易融合无间,本诗所写的是明媚的春天,却给人以冷漠悲凉之感。开篇的“回车”就透露出了客游失意之感,而前途是漫漫长路,写出了人生的无可归宿。和暖的东风,摇曳的百草,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带给诗人的却是“四顾茫茫”的茫然之感,春天的生机也就变成了秋冬的萧瑟了。因为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不由自主地灌注到一切的客观景物,为其涂上了一层凄凉黯淡的气氛。“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客观景物成了诗人心灵的外化物,主客体合而为一,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是想象和写景的结合,秋夜寥阔明净的显空,有关双星的传说更容易触动人的离愁别绪。眼前的景物合现实心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河汉女其实就是人间美丽而勤奋的女子的化身,看似浅浅的银河是阻隔游子思妇的人间鸿沟的写照。脉脉凝视之间,虽不曾一字言情,但满腔的哀愁又有何人不解。此诗只有景的出现,没有正面写情,但情景早已水乳交融,让人嗟叹不已。所以清人李因笃评到:“写无情之显,如人间好合绸缪,语语认真,语语神化。”
  《古诗十九首》不仅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还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创造了浑融的意境。如《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后,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甫,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徒倚怀感伤,垂涕双扉。
  这首诗描写了寒冬深夜里得梦境,表现了因相思而坠入迷离恍惚中的惆怅心情。全诗以严冬凄凉的景象开篇,思妇触景生情由此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锦衾遗洛甫”二句只是一种设想。前六句由客观景物到主观感受,写足了梦前相思。后六句写因思入梦,全是虚笔,梦中所见全是新婚时的欢娱。正是梦境的甜蜜反衬出梦醒之后现实的凄凉,醒后惟有独自倚门垂泪。正是在这虚实结合之间把思妇的孤独失意,落寞惆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黯然神伤。
  再次,运用生动流畅,浅近自然的语言来以形写神,传达感受也体现了《古诗十九首》的“作用”。
  《古诗十九首》语言虽然浅近自然但却极具表现力,有“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陆时雍《古诗镜》)之誉。诗人正是用这传神的笔墨表现出了人生最强烈,深刻而真实的情感。
  《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用简短凝练的语言,对生活现象做出了高度提炼和准确的概括,表现了深刻的内涵。如“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用极为质朴而又极其概括的语言写出了人生最深刻的经验感受,是人人意中所有,但又是从笔下所无的境界,所以就益发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又如“去者以疏,来者日以亲”,朱筠评到:“茫茫宇宙,去,来二字概之;穰穰人群,亲,疏二字括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今之来者,得与未去者相亲;后之来者,又与今之来者相亲。昔之去者,已与去者相疏;今之去者,又与将去者相疏。日复一日,真如逝波。”这种沉痛而深刻的人生感慨怎能不让人掩卷叹息而愁情顿生呢。难怪前人评其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此外,诗人们依靠生动的语言引发读者的想象,创造了言外之象,以此来传达情感。如《冉上孤生竹》中“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表面是写美丽而富有生气的蕙兰花将要随着秋草一齐枯萎,但读者不难由此联想到一位青春美貌的女子在孤独等待中顾影自怜,唯恐韶华不再,传达出了在哀怨幽思中的自伤迟暮之感。
  《古诗十九首》打破了“诗言志”的传统,无关政治教化,也不歌功颂德,而是抒写一己之情,坦露真实的心灵世界。虽然其中流露出了及时行乐,追求名利的思想感情,但我们要看到其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不能因此抹杀了它的整体价值。《古诗十九首》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抒情方式切合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2、《中国文学史》卷一,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1999年8月第1版
  3、《文心雕龙注》刘勰著,范文澜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4版
  4、《简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鱼笃志 赵昌正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曹胜高 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一切景语皆情语》 牛晓东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10期
  7、《怊怅切情 清音独远》 洪克明 青岛教育论坛1997年第2期
  
  陈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