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意境美
作者:王文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这种真实、自然的境界为“不隔”的境界。这是对我国古代论意境美学特征的一个总结。为了说明意境真实、自然的美学特征,有必要探讨一下“隔”与“不隔”的问题。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两句,妙处惟在不隔。综观其有关论述,所谓“不隔”,就是要求境界鲜明、具体、逼真、传神。即要达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也就是要“语语都在眼前”,否则便是隔。要使诗词境界不隔,就要反对滥用典故,不用粉饰之字,忌用替代字,运用真切的词语,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直观画面。如南北朝时北朝民歌《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生动逼真地描绘出苍茫辽阔的草原,使人一目了然,如临其境。又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诗人送和尚朋友归寺院歇息,前两句写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已是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深厚的友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这首诗意境深远、精美如画。这幅画不仅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然天成。但他并不是反对含蓄蕴藉,排斥其他风格。
古诗词自然、真实的美学特征,既反映在朴素、平淡的意境中,也反映在奇特、绚丽的意境中。如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历来为人推崇,为唐诗的七律之首,是题黄鹤楼的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首联从楼的命名由来联想,借神话传说下笔。相传武昌城外蛇山的黄鹤矶是古代仙人乘黄鹤路过的地方,三国时孙权在此建造了一座气势磅礴的楼阁,取名黄鹤楼。诗人在缅怀遐想中,展现奇特的意境;颔联抒发对天地悠悠、岁月不再的无限感慨,黄鹤早已渺无踪迹、一去不再回来,几千年来只有片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来飘去。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尾联点题,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这首诗不但以出神入化之笔写出了黄鹤楼一带的景色,而且写了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及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诗人将远古情思和眼前的自然景色水乳交融,表现了奇特、绚丽的意境。又如王维《使至塞上》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和雄浑开阔的艺术画面,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词,都是我国古典词诗的名篇佳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高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通过美的语言、构思、技巧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我们通过生动的教学、朗读和欣赏,不仅使学生的美感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会不断产生创造美的意境,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冲动。
王文东,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