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苏洵《名二子说》细读
作者:沈还斌
苏轼、苏辙二人:苏轼成就为高,以其才气过人,多才多艺,诸体皆精,为人豪放,旷达。但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终生不得志;而苏辙,虽然文名,才气均在乃兄之下,但为人持重,谨慎,一生仕途较苏轼顺畅得多,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两人的这些不同,除了不同的人生际遇外,他们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是其主要原因。关于这一点,其父早年便有觉察,并对弟兄二人作过精当的评价和意味深长的告诫,这便是《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这段文字是写苏轼的,苏洵把大儿子(子瞻)取名为“轼”是有深意的,作者以车为喻:车的轮子,辐条,车盖,轸木(中轴横木)都有所专职,缺一不可,只有轼(车前的横杆)没有实际用途,只是装饰,但又不可或缺,少了它便不是一辆完整(或说完美)的车。把儿子取名为轼,就是希望他能从车轼懂得人当掩饰自己,不要外露,“惧汝不外饰也”,是其真正用心。
作者这样告诫儿子,绝不是信口而言,虽然写此文时苏轼只十一岁,但他发现其子天贤聪慧,机敏过人,另一方面又过于外露,为人狂放不羁,不拘小节,率性而为。从此后苏轼经历看,他的种种遭遇,固然有很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但其内因仍是性情中“不外饰”,恃才傲物造成的。
再看下面对苏辙的评价: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动,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勉)矣!
作者仍以车马设喻,把小儿子(子由)取名为“辙”,车马之行,必由车辙,但论车马的功劳、功用,是谈不到车辙的,可是车马的颠覆,倾倒的灾祸也影响不了“辙”。既不居动,亦无倾覆之患,善处祸福之间,是苏辙一生的写照,苏辙一生为人谨慎,持重,内敛,不出风头,不冒风险,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理。在诗文上我们说苏轼深受佛道影响,超然,淡泊,可是在处世方面,不及苏辙“不偏不倚,处乎中庸”和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风格。
作者写作此文时,苏轼十一岁,苏辙才只八岁,我们不得不佩服苏洵对儿子的深刻了解,真是知子莫若父啊!
本文文笔简练,质朴,不求浮华,不事雕饰,通篇以车设喻,既贴切又形象。上段尾“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既是对儿子谆谆告诫,也是对儿子的性格充满忧虑!而下段尾“辙乎,吾知免矣!”则流露几分赞许,鼓励!
全文只短短八十四字,言词恳切,意蕴深长,虽是舐犊之情,感人至深,却仍不失大家政论文古朴严谨风格,“读之如有波澜动荡,不可遏抑之势”。
沈还斌,教师,现居陕西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