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学生个性作文创作初探

作者:徐树忠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理解,中学生也不例外,正因如此,我们在解读莎翁作品时才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在中学生的作文中,却出现了“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有人说这些孩子缺乏生活经历,使其走出写作“暗胡同”的方法就是“生活化”。但学生如何使文章在相同的岁月经历中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如何使生活化的描述与众不同,如何使其文章张扬自我的个性,笔者根据自身近20年的教学实际,试陈拙见。
  
  一、让思维活起来
  
  在作文教学中,身为老师就首先要走出惯常的由于低级求同思维造成学生作文结构公式化、语言模式化、思想板结化的作文教学误区,着力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可以通过一题多做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全面性,翻新成语、谚语、故事、格言等,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课堂辩论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创新性,等等。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定论的课文分析大胆质疑,勇于翻新,比如,我在讲《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认识到愚公战天斗地的决心外,还引入国际大专辩论会中“愚公是该移山,还是该搬家”这个辩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精神与方法之间的关系,使其明白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壁垒,使其思维活起来,有的同学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理想和追求,愚公移山的壮志,实在可敬可叹,这就是民族精神。”也有同学说:“搬家更合适,更能保护环境、节省资源。”也有同学说:“愚公光有发展的眼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也有同学说:“愚公移山缺乏科学论证,是典型的拍脑袋式决策。”对于同学们与众不同的回答,我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首先他们能不人云亦云,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他们的回答说明他们有了“自我”、有了“个性”、有了“独立”的意志,这种意识不仅对其性格成熟有利,反映在作文中,也使他们初步具备了个性化的观点。而我对此回答的肯定实际上是为活跃学生们的思维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说实在的许多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毕竟我所面对的还只是初中的学生,但他们的答案使我更坚信,他们不是缺乏活跃的思维,而是缺乏将其激发出来的机会。而个性化作文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点燃自己心中的明灯,让思维活起来,飞起来。
  又比如在教写《桥》这篇作文时,笔者在作前未作任何指导,在文体、内容、题材上未作任何限制,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条件下自由发挥,放飞心灵,培养发散思维。同学们有的将其写成说明文,介绍桥的基本知识;有的将桥比成人与人交流的纽带,由此来谈友谊,谈代沟,虽简单幼稚,但也有自己一定的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位同学据此写了一篇小小说。文中她大胆的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设置成一个深知豆腐渣工程内幕的人,通过这个人围绕这座桥坍塌惊险、离奇情节的描写。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罪犯终究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想象奇特,敢于走出思维的限制。但即使如此,其文章的主题并非天马行空,飘忽不定,而是真实反映了一个孩子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看法与美好心愿。此文的成功可谓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作文讲评课上,同学们无一不赞叹、鼓掌。可见,一旦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它们就如星星点点的火花,散发出绚丽夺目的色彩。
  
  二、让题目亮起来
  
  郑板桥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计矮。”题目是作者与读者第一次沟通情感的信息,是商店的招牌,是商品的商标,是产品的品牌。题好文一半,好的文题往往是传达文章主旨、内容和意蕴之神的“眼睛”,它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而诱人阅读。拟题的总体要求是醒目舒畅。具言之,就是要准确、鲜明、简洁、形象、别致和整齐。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在新颖的构思上更进一步,形象、别致的题目必不可少。因此身为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多加训练,使文章的题目变得鲜活明亮。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因此忽略了拟题的训练。我利用作文课,较全面的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拟题的原则和方法。拟题的原则是:准确。没有错别字和语病,符合事理,即文题要涵盖文章的内容或与其相关的事情,切忌题文泾渭分明,互不相干;鲜明,文题具有透明和清晰感;简洁,用概括的语言勾勒出文章的缩影,使人一目了然;形象、别致。就最后一条原则,我带领他们以课文题目为例进行分析,并自然引出几种拟题的方法,如比喻法、拟人法、反问法、公式法、对仗法、引用法、化用法,等等。在以音乐为话题的作文命题中学生尽情地表达了对音乐的感受,题目千姿百态,如《漫天柳絮》写音乐的轻柔温馨,《音乐=?》写音乐给自己的不同感受,《我是一只小小鸟》借歌曲的语言,表达自己渴望飞翔、渴望自由的愿望,《外柔内刚的天使》将音乐拟人化,《梦的归宿》与《回家》写出了家的感觉,《撼、搏》谈音乐对人心灵的震撼与触动。作文命题形式多样化,有时学生出题,有时教师命题,有时师生互动后交换命题,例如,以春为话题,让学生命题,并让学生简要说明理由,有学生说:“春雨洗刷着大地,春的到来是给大地的洗礼。”因此,可命题为《春天的洗礼》。有同学说:“春天常常阴雨绵绵,一下没完没了,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不方便。”因此可命题为《怨春》。有学生说:“春天万物萌动,充满生机。”因此命题为《希望的田野》。这些题目以内心的真实感觉为依托,借助新颖、独特的形式,准确、简洁概括了全文的内涵,从而也体现了,不同性格的学生对音乐个性化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进而就会先入为主。
  
  三、让语言美起来
  
  一个显示文章广度和深度的题目,对一篇文章来说固然重要,但具有个性化的新颖精美的语言更加不可少。在课堂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味鉴赏课文及其它课外读物,真正含英咀华,求取其中真经。课堂外,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去阅读、写作,将分析时用的方法运用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这里要特别注意修辞手法的训练、仿句的训练。因为这些练习和学生想象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贝鲁泰斯说:“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用想象去驾御文字,会产生令人惊奇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绿》、《春》、《三峡》等语言优美的散文后,学生也在仿写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笔下的四季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和万种的风情。如有同学是这样描写秋天的:“放眼望去,在秋野彩色的地毯上,玉米脱去了外衣,袒露出了真诚。谷穗为秋野施上了浓妆,涂抹着秋的颜色,路旁的桂花在飒飒秋风中好象在说着什么关于成熟的悄悄话。”满载着成熟和喜悦。另一同学是这样写秋天的:“秋天,顺手拾起一片落叶,叶上鹅黄色的底儿泛着淡黄色的光彩,色调是那样自然、和谐。叶面上的脉络清晰可见,有条不紊,宛如我们老师额头上条条绽出的青筋。”充满了智慧的沧桑。还有同学这样写秋天:“清晨晶莹的露珠在枯黄的叶子上滚来滚去,仿佛一个小小的胖娃娃在跟草叶做游戏。用手轻轻地碰,露珠便会滚到地上,一下子不见了,仿佛是在与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写出了秋的调皮和灵动,这些语言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景色,传神中却不失孩子们的纯真本性,使每一个读者无不在强烈的动感、绚丽的色彩中,获得美的愉悦,得到精神的陶冶。
  因此,从我的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个性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将作文求新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让思维活起来,让题目亮起来,让语言美起来。
  徐树忠,教师,现居江苏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