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记承天寺夜游》导析
作者:蒋文学
让我们先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衣刚要入睡,皎洁的月光从门照入屋内,我十分高兴,起来走出门外。心想,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欣赏这美好的时光,于是就到承天寺邀请好友张怀民,怀民也没有入睡,我和他一块儿在这庭院中散步,领略这美好的月夜。
庭院中的月光好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在澄澈的水中好像有藻荇之类的水草纵横交织着,原来那些水草是青竹翠柏在月光下的投影。
什么夜晚没有明月?什么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很少人像我们俩有这样的闲情逸致罢了。
题旨评析: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一个艺术全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诗富于理趣,其词开豪放派词风。单就散文而言,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他都堪称大家,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散文循着欧阳修所开辟的平易畅达、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又有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平易自然而又奇纵变化,挥洒自如,飘逸洒脱。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畅晓的文风,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将北宋散文推向了颠峰。郭预衡曰:苏轼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者,还有杂记之文,其中记承天寺夜游最有特色。诚然,赏读此文就会收到窥斑见豹之益。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熔记叙、写景、抒情于一炉的杂记,它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在月夜里以消闲为乐的感情。但是,“此文写作年、月、日、时皆具,颇似一则日记。元丰六年正是贬居黄州四年之际。当时穷极无聊,无可自遣,为此月夜之游,等于苦中作乐”。夜里因“月色入户”而产生赏月观景的情趣,作者喜悦的神志从“欣然起行”四字中充分表露出来。写作者到承天寺邀朋友一起散步赏月,寥寥几笔,那闲情雅兴,跃然纸上。庭中景,好像一池积水;水中,好像还有水草交织着,水草原来是青竹翠柏的投影。作者十分巧妙地将月色、大地、竹柏融成的美景画龙点睛地描写出来,给读者创造出一个心旷神怡的意境。对这样的美景,谁人不喜,谁人不爱!最后,作者用两个反问句,抒发了他和友人的无限乐趣。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这篇短文构思上的奇妙之处。
这篇随笔,即作者所谓“闲暇自得,清美可口”(“答毛滂书”)的“小文”,通过仅仅八十四字,就生动而传神地勾画了一幅清秀的月夜寺游图,渲染出一种月夜闲游的自适情调,而字里行间,却又明显地流露出被贬后的苦闷失意、无可奈何,并隐然有一种不平之情。本文信手写来,自然而富于变化。叙事简洁流畅,描写生动,比喻新颖贴切,文笔清丽淡泊,文短情深,颇富诗情画意。储欣曰:“仙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卷九)
作此文前,即公元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各有千秋的姊妹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与“记承天寺夜游”属于同时期作品。后赋句句冬景,侧重叙事写景,主调虚无缥缈,表达了作者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在前赋中,作者则以如椽神笔展现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上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谈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抒发了作者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豁达开朗、旷达乐观的情怀。“鲁迅曾说‘伯夷传’是小品,‘赤壁赋’与之相似,也可谓之小品。命篇为赋,其实也可以看作‘记承天寺夜游’的续篇。这样的文章发展下去,就是明代公安派的小品文了。”(“中国散文史”中)总之,两赋都是值得拓展品读的名篇佳作。
蒋文学,教师,现居山东无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