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作文教学应该做好五个转变

作者:张秀德 赵会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很少能够逃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依据训练的要求进行教学,有意无意总是把注意力最终靠拢到考试顺利过关上。显然地,停留在这种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不可能让思想冲破世俗的牢笼,让情感回归本真的状态。为此,在作文教改中我们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一、写前指导: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转变
  
  一般说来,老师拟出题目之后,要提一些“运用记叙、说明、抒情、描写”手法之类的作文要求,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然而探究起来,却发现这样做的弊端在于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成为了作文写前指导的起点,不太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我们要从学生的原始生活状态出发,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只有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才能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开掘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达到一气呵成的目的。如一次驳论文的写作时,我用了以下导入语:
  “生活中,我们常常觉得做某件事很有道理,可别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我们看电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可爸爸妈妈却说:‘看电视耽误时间,影响学习。’看到有的同学浪费水,你上前制止,却得来一句:‘多管闲事。’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存在着争议,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引起你感触最深的现象是什么呢?面对争议,你是怎样证明自己有理,证明别人的观点不正确呢?”
  这样的导入语,很容易营造一个和谐、宽容的写作氛围,达到“我口写我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的才思便会如开闸的江水喷涌而出。
  在多数学生封存的记忆被激活后,增设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一番,分析一下,然后相互之间适当交流,你写什么,我写什么,这样讨论的结果,会使个别学生能顺利地下笔成文。
  
  二、目标确定:由统一化的要求向关注写作困难的学生转变
  
  在目标确定这个教学环节中,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从两个方面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1.常规方面:①标点、字词的使用准确、规范。②语句通顺连贯。③段落清楚明白。④中心明确。⑤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2.文体方面:①记叙文:主题正确、鲜明;材料真实、新颖;结构完整、详略得当;手法自由、灵活;语言流畅、生动。②说明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准确使用说明语言。③议论文:提出明确的论点,使用恰当的论据,做到观点、材料统一,掌握论证的一般思路。
  这样的要求并没有错误,只是在目标确定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要深层次的研究困难学生。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东西可写。
  初中语文第一册我们在进行八次作文训练时,每次作文针对不同学生都设了“较高要求”和“一般要求”。现将第一、三、五次作文训练举例如下:
  第一次:[训练目标]写自己熟悉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
  [训练范围]记叙一次亲身经历。
  [训练要求]①较高要求:自然地说出真心话的理由和过程。
  ②一般要求:能说出自己真心想说的话。
  第三次:[训练目标]合理安排内容先后,形成说话条理。
  [训练范围]按条理将整理的材料整理成文。
  [训练要求]①较高要求:灵活安排文章中材料顺序,突出表现中心。
  ②一般要求:能按“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出事情过程。
  第五次:[训练目标]观察分析自然景物,写出观察结果和感受。
  [训练范围]描绘观察到的一处(几处)自然图景。
  [训练要求]①较高要求:把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描写表达出来。
  ②一般要求:能真实描写自己观察到的一处景物。
  
  三、作文修改:由理性的纠错向主动反思转变
  
  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能写出500字左右的文章,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一定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学生的这份创造力,在批改评价时重在鼓励,重在鼓舞。鲁迅先生说过:“一篇文章写完后自己至少要读三遍。”其实,给出足够时间很多错用标点、错别字、病句等学生自己就能改过来。同时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具体方法如下:
  (一)自我评价(4-6分钟)
  1.认真阅读自己的习作1-3遍,看是否达到要求。
  2.自己认为哪几处最满意,写作的窍门是什么?
  3.自己认为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应如何改正?
  4.写作过程中有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有没有写不下去的地方?请分析一下原因。
  (二)同桌互批(8-10分钟)
  同桌交换作文,仔细品读后点评:
  1.我被他文章中的哪个地方打动了?
  2.他的作文哪个地方比我强?
  3.文章的优点是什么?试说出理由。
  4.文章的哪个地方需要改进?讲出改进的方法。
  (三)小组交流(8-10分钟)
  评等级:A、很好B、好C、平淡D、稍差E、差
  说理由:你评定上述等级的依据是什么?
  (四)全班交流(15-20分钟)
  选出2-4篇优秀习作全班交流。作者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听评,指出优点说明理由;讲出需改进之处,并说明改进方法。
  
  四、语言训练:由自然状态向较为典型的文学状态转变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语言由自然状态向较为典型的文学状态转变,为此训练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学会运用生动、传神富有个性的动词、叠词等;学会运用富有多重内涵的“潜台词”语言;学会运用诗化的语言等。
  例一:有的同学在论证“怀疑精神是可贵的”时,列举了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伽利略运动学上的变革、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等例子,虽然这些实例都能证明论点,但一一列举难免会产生“罗列材料”之嫌。若改为“如果没有对前人医著的怀疑,哪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如果没有对托勒密天动学说的否定,哪会有哥白尼地动学说的产生?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又哪来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修改后句式整齐有力,从而使语言更典型。
  例二:有一篇题目为《壮观》的文章,写的是人若想赢得人生的壮观,就必须先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守住自己的灵魂。作者通过塑造一个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说明了这一道理。他写道:“想壮观吗?请务必先扎下根——扎得深深的,让他在深刻的沉默中紧紧抱着一个金灿灿的许诺:有根在,就有绚丽的花在!有根在,就有辉煌的果在!一位诗人说得好:每向前迈出一步/都需要沉下心来/扎下一个牢固的根/没有爬藤的妄想/更不愿借助高大的树干张扬/只要脚踏实地/同样可以/踩出动人的诗行!”富有诗化的语言,使哲理也具有了韵味,散发出迷人的光晕。
  
  五、教学落点:由技能的演练向育人的本位进一步转变
  
  学生的写作过程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情动于衷,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做到作文与育人的结合,提升生命层次,形成正确观点思想。
  1.正确思想要强化,在点评时要点透。学生作文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自然表露,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可以看出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显示他们的美丑观念与价值取向,甚至倾吐他们的快乐与苦恼。多数时候,他们的思想感情是健康向上的。例如:在学生写作“‘听话’析”一文时,教师要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的观点像钉子一样点透;对于“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愚公非得移山吗?”“近墨者就一定黑吗?”等反弹琵琶式的正确观点我们应该点透。
  2.矫正学生思想的偏识。对于偏识老师不能放任不管,而要调教过来。如:有的学生在驳“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一观点之后得出自己的观点“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教师要及时地加以调教,让学生明白正确的事理。
  3.善于捕捉学生敏感的思想信息。有一个女同学在五岁时,母亲因特殊原因抛下丈夫和孩子离家出走了,一去多年杳无消息。抑郁敏感的孩子的作文中曾有这么一句话:“她是个恶魔,剥蚀了我欢乐的童年,若有一天相逢,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刀刺进她的心脏。”我在她的作文本中加了几句话:“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学生,老师很喜欢你,相信你的妈妈也同样爱你。她把你迎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给你健康顽强的生命,单凭这些,就足以让我们感激一生了,试着去体谅她吧。用宽阔的心胸去看生活,你会发现,天蓝风柔,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后来在一次促膝交谈中,这个同学说,文章发到手中后,她哭了。在她以后的文章中,一直都有一种健康、宽博的主题思想。
  “大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证实了作文教学越来越向本真回归,越来越倡导学生提升生命的品位,创造性地表达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育情、明理、践行”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张秀德,赵会文,教师,现居山东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