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在朗读训练中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何芝华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教学中,都被认同为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并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将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路、情感转移的有力把握;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情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独到的功效。
  
  一、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教给学生朗读的要领。如重音的把握、轻重缓急的调节、停顿的巧设、声色的传情、语调的高低变化、节奏的控制,等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出感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语调,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读懂技法、读通语言、读清思路。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准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这样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不是主要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积累和直接感受。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这些句式。在教学中要时刻激发学生广泛的读书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学习灵活多样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到认读文字、解读情境、鉴赏内涵。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通过指导学生读文,让学生想象当时小女孩的处境和内心的渴望,假如你在现场你会做些什么呢?通过想象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们的发散思维,从而来体会小女孩无比的可怜及当时社会的黑暗。
  学生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的真伪、好坏。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火烧云》、《迷人的张家界》、《观潮》、《草原》,等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地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何芝华,教师,现居河北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