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李道圭 吕方静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上的发展与应用,是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实施大语文战略的重要一环,属于广义的研究性学习。它与狭义的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一种学科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而后者则是一门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研究性阅读教学,便可发现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具体来说,我们可将其内涵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人文化内涵。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力”,“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换言之,研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深入挖掘语文课文中的人文特质,获取丰厚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2.方法化内涵。研究性阅读教学是语义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手段和技巧,它灵活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它因时而异,因文而变,更因人而宜;但是学生主体自始至终的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并由此渐变为阅读活动的自觉行为,这一点是不变的。
3.信息化内涵。阅读首先是以获取文章信息为目的的活动,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对文章信息的检索、筛选、分析、综合(整合)利用等一系列信息处理手段,构成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主要操作性方式。应该指出的是,由于阅读教学固有的主观性特点,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出现意义指向的多维性,即有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由此导致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这其实正是对文本阅读的创造性思维的外在表现。
二、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等特点,而研究性阅读教学由于带有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特性的缘故,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探究性
探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就是指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有其内在本质特征,即“不直接把构成教学内容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的和社会的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这样看来,研究性学习对探究教学的实施似乎比较侧重于理科科目的学习,而对于像语文等文科类的学习则不大注重,事实上也的确有人这样认为,但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隐含在字面意义之内的深层意蕴。
2.主体性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了一层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相对应的意义,即在学生提出问题实施研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当然要改变原先那种主宰课堂的角色,但要依据教材本身及学生的实际,对需要探讨的问题适时给予选择、定向和帮助,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也就是说,学生要在一定的轨道里充分发挥他的主体作用。
3.互动性
由于研究性阅读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这就往往使得问题的解决成为整个班级的讨论对象,而不像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那样只能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专题研讨。由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使得彼此之间互助、互促、互动,从而达到师生在知识、能力、人格上的共同升华与提高。
4.整合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喜欢追求“面面俱到”,容易导致整篇课文被搞得支离破碎。而研究性阅读教学是针对某个问题而动,它包括三个环节:吸收信息、分析总结、表达交流,实现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不仅如此,研究性阅读教学的这种整合性还表现在它是对语文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是对研究性学习思想理念、习惯意识等的注入与融合—即研究性阅读教学还是一种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课堂教学方法和自身学习方法、一篇文章内容和多篇文章内容等等的整合,是知识、方法、理念的整合。
三、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组织管理策略
在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充分动员学生上。”
学生是研究性阅读的真正主体,必须使他们接受与理解研究性阅读。由于学生长期处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阅读缺乏感性认识,认为科学研究是陌生的和遥不可及的。要提高研究性阅读的有效性,充分动员这一环节非常必要。动员的内容包括:教师向学生介绍研究性阅读的性质、背景、目标、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最好结合实例,要通俗易懂;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使他们不至于盲目无效的去阅读。在动员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明白,研究成果的评价也凸显过程,还要请教师鉴定,综合评奖,编辑论文集,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就为整个研究性阅读活动奠定了基础。
2.过程指导策略
(l)选题方向的指导。众所周知,随意提出一个问题并不困难,然而要提出一个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确实是相当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专题是研究性阅读的突破口,是研究工作的真正起点,对研究性阅读能否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关系到研究性阅读的发展方向、价值、方法、效果,是研究性阅读取得成效的关键。
(2)搜集资料的指导。所谓搜集资料是指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的过程。搜集资料并不是盲目的简单综合,而是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从中提取出对研究有用的信息。教师要传授学生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方法。如:制定阅读计划、编写书目索引、重视摘录提要、笔录思索质疑等。
(3)成果表达的指导。在研究性阅读成果表达这一环节,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较完整的研究成果材料,通过多种方式加以表达。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疑惑,倾谈自己的感悟,大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个体自述成果的形式出现。
3.方法指导策略
(1)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性阅读方法。有一种研究性阅读方法叫“设身处地”,就是在阅读时将作品中旁人的痛苦变成亲身的痛苦,让旁人的情感占据自己的情感,忘我的去想“旁人”所想,思“旁人”所思。尽可能的挖掘出文字所包含的信息,这便是研究性阅读灵活运用设身处地原则,读尽读透,使文中形象完整丰满。
(2)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性阅读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研究性阅读的最终目标之一。传统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一直偏重于求同思维,其结果导致学生思维刻板,盲从于权威和老师,怕出差错,怕危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少学生面对搜集的众多资料,提不出问题,提炼不出自己的观点来。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阅读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要求在研究中有意识地运用。例如:
归纳和概括。就是把读物或资料中某些相关的内容加以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
引申和发展。就是对于读物或资料中的正确内容予以吸收,并予以补充完善,从而阐发新的思维观点。
否定和批判。就是对读物中的谬误有所怀疑,从而深入研究、多方考察,最终予以否定,这常是新思维、新观点萌生的重要前提。“学则须疑”就是告诉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想法,这往往是求得真知的前提。
消化和运用。就是对读物或资料中的思想观点融会贯通,并联系生活中其他事例加以阐发解释,从而提出新颖的见解。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研究性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元清.高中研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版。
[2]顾之川.与时俱进推进语文教材的改革[J].语文教学之友,2002(9)。
[3]马燕明.阅读指导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0)。
[4]徐德强.开设阅读课的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4)。
李道圭,吕方静,教师,现居浙江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