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作者:徐新强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自从教育产生的那一天起,如何使教与学更加有效便成了教学的基本追求。可以说,有效是教学的生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观,并由此形成了全国一样的教学模式,即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模式下,形成了见物不见人、把人作为物来训练的现象,师生共同追求的只是学习的“成绩”,分数。在这样的教学观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就采用延长教学和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提高学生成绩,证明教学效果。这样一种涸泽而渔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更谈不上是有效的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新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如何教得轻松、有效,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有效教学”的理念也随之被提上日程。“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新课程标准下更关注教师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实践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活动。
  所谓有效,通俗的讲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实实在在感觉到学习的收获,学生经过学习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获得了进步和取得了成绩。有效教学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和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提高,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获得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和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在情感和体验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从教育学角度说,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年)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学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区,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所谓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第三,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
  所谓当下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所谓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于可持续性,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第四,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重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
  因此我们说理解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发展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崭新面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综合性学习等教学都已在课堂上出现,课堂教学逐渐生动起来,但是仔细观察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得不说出现了许多新的歧路,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很多都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不少冠以“合作学习”、“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意义上,它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些历史积弊在新的条件下的变相发展。具体表现:
  第一,教师不活动。
  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关系的改变,不是让教师离开教学过程,更不是让教师上课不讲,现在有些课堂教学误解了新课程的理念,觉得语文老师课堂上一定要少讲或者应该不讲,以为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为主,几乎变成了教师“不作为”,其实质还是无效教学的体现。
  第二,对语文本位的偏离。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不是指课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现在很多教师在追求课堂新异的同时把现实语文教学的人文理解为对课文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场景的把握。这样语文课几乎成了生物课、地理课、经济课、历史课等,不管是什么课,但就不是语文课。
  第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割裂。
  课程目标三个维度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他意味着这三维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并实现的,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的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是低效、无效的。其二,“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况,孤立地、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因而从根本上也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说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有效教学”的挑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良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实质的发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一线教师等一些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了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与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施良方、崔允都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孙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J/OL],http://www.2mathsedu.com 2005-03-02。
  [5]关文信.《有效教学内涵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11-13。
  [6]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7:42-43。
  徐新强,男,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