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细节描写是写作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马银仙
如何使用好这把金钥匙呢?
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写作失误:①细节不真实,编造痕迹明显。②细节虽好,但描写不力,如同厨艺不精,糟蹋了美味的食物一样。③所选细节平淡,缺乏典型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④所选细节缺乏新意,导致人物形象脸谱化。根据这些失误本人认为细节描写要做到“要真”“要细”“要精”“要新”。
一、要“真”。庄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细节描写必须真实。所谓真实,是说细节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特征,即使有提炼加工,也要合情合理。细节如果不符合人的生活习惯和正常情感,胡编乱造就会背离生活真实的底线,文章也就失去了感染力。看这样一段考场作文:“一次,我把邻居家的小孩推进了泥塘,妈妈闻知急急从屋里奔出来,把我拉到她跟前,用细竹条狠狠打我,教我以后不再欺负邻家小孩。晚上,妈妈挽起我的衣袖、裤管,抚摸被细竹条打出的红印,眼泪吧嗒吧嗒地直流。她好爱我,但她没有因为爱我而惯我,而要我养成一些好习惯。”教训儿子不要欺侮邻家小孩的事,本来很平常,但小作者抓住晚上母亲抚摸着儿子的伤痕泪水直流的细节,写得十分传神,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殷殷慈爱的双重性格。母亲对儿子的严厉的同时自己伤心落泪,这正是母爱不同于其他的爱,比如父爱的特点,作者写得真实、准确。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生活,认真观察、体验,熟悉所描写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否则细节描写不会成功,作文也不能出彩。
二、要“细”。细节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只有“细”,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传达出人物的神韵。这种片断或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或饱含深情、抒发感慨,或画龙点睛、提出哲理……这种文字看似短,但“磁力”很大,它往往能像闪光的珍珠一样博得读者的青睐。例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这里对父亲为即将离家远行的儿子买橘子,艰难过铁道时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探”“攀”“缩”“倾”等几个动词运用精当,把父亲怎样走过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作者都细细地如实记下,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
三、要“精”。细节在精而不在多,所谓“精”即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杜鹏程说:“要从一百个细节中选择一个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否则,缺乏典型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四、要“新”。不少学生在写作中也懂得描写细节,写妈妈往往写其两鬓的白发,写爸爸常常写其弯曲的背脊,写老师常常写其布满血丝的眼睛……这些描写虽然很细,但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往往导致人物形象脸谱化。细节要“新”,就是说细节描写应着眼于刻画人物的个性,从寻常处看出不寻常,力求新颖独特,不落俗套。例如: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魏巍《我的老师》)这里的细节描写新颖独特,写的是老师“打”学生,表达的却是“爱”。蔡老师起初可能是因为学生淘气。于是举起教鞭想警戒一下。“好象要落下来”、“轻轻地敲”这一细节表明蔡老师绝对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只是一次假装的生气,生动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慈爱的性格。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细节呢?
一、细致观察事物。要使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对事物作非常细致地观察。如下面这段文字:“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散发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会不会开呢?我端详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像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作者对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厚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写得细腻生动。
二、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力求一字传神。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中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摸”,表钱数不多之意。特定的动作正是孔乙己生活窘迫、穷困潦倒、遭遇悲惨的写照。传达出作者对他的哀伤同情。
三、善于“浓妆淡抹”。描写要恰到好处。“浓妆淡抹总相宜。”无论是写景,或是写人,都得“相宜”。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有浓的情致,淡有淡的韵味,两者各有所长,各尽其妙。
四、巧用“烘云托月”。艺术大师齐白石有一幅画:用淡墨泼洒而就的芭蕉叶上停着一只小小的瓢虫,小虫不但触须毕现,连身上的花纹也清晰可辨。就凭这么一个小精灵的点缀,整个画面就平添了妙不可言的生趣。高明的作者总是想着法子打破陈旧的框框。所谓“避正”,就是对人物不作直接的描摹,而是通过和这一个物有关的人或景从侧面烘托、刻画,从而使习作产生抢眼的感染力。如《口技》一文描绘宾客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表演者技艺之精湛。
作家沙汀说:“找故事容易,找零件难。”总之,让我们在生活中带上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用于观察——在观察中积累,调动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多看电视、电影,及时捕捉其中的动情点、闪光点,观察事物的动态和静态,观察大自然的各种色彩,观察人物的动作与神态,观察事情发生的环境、场面,处处留心皆细节。另一只“眼睛”用于阅读——在阅读中积累,积累富于生活实感的鲜活细节。书籍报刊是作文材料的另一个丰富源泉,建议同学们在摘录本上新辟“细节篇”,可大致分三类:人物、事情、景物,其中“人物栏”又可细化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行动细节、服饰细节、心理细节等。
一个细微的举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它们也许会让你感念不忘;一点关怀、一点温情、一点方便……它们也许会让你铭记终身。一个个亮丽的细节,就像溪边的花草、蝴蝶身上的斑纹,它们虽然十分渺小,但是将它们连缀起来,就组成了溪边芳草萋萋、蝴蝶的纤巧秀丽。一个个传神的细节,就像人身体内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光彩和神韵。让我们善于捕捉细节、运用细节,让这一把金钥匙为你所用,使你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马银仙,女,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