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找回失落的琅琅书声

作者:白树均




  平心而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发现,从小学到到初中再到高中,琅琅的读书声渐渐少了,以致我们的学生到大学或者走出社会,不敢朗读、不会朗读和不善诵读。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失误。我们不能不赶紧找回这失落的琅琅读书声。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可见朗读对语文教学十分重要。新语文教学大力提倡语文教学“反本归根”,而“反本归根”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回归语文教学的“诵读”之本。教师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又要重视自己的范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有精彩诵读,声情并茂,字字如珠玉落盘,激起深远的回声,那么学生也不至于渐渐远离了抑扬顿挫、快慢缓急、口诵心惟地读书声。在这方面余映潮老师和韩军老师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好榜样。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学生富有情味地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默读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刻的体验,甚至更有创意地领会文章的内涵。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一、让学生敢读
  
  许多学生朗读不过关,不是因为他们天资不够,而是因为他们平常缺少锻炼机会,没有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所以一叫站起来读就面红耳赤,声音直打颤甚至断断续续不着边,只有学生具备了放开读的胆量,有足够的自信心,才有可能读好一篇文章。看似简单的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好多学生放不开胆量,就读不出气势,更有学生把“浮”读成fou的音,把“廓”读成guo的音。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教师不让学生单个诵读,那么会很难发现学生在识字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提高诵读能力,必须平等地给每一个学生诵读的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了解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便及时纠正。
  
  二、让学生有时间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是,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严重失落,表现在:其一不少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朗读时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语。其二不少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就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感悟的机会和创造性的解读权利,进而使朗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尴尬。这种主体失落使朗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对此教师应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要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多的朗读机会。
  
   三、让学生会读
  
  在诵读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便更好的诵读文章,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要有目的地读,即要求学生首先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诗歌的诵读应注重节奏,尤其古典诗歌可击节诵读,因为音乐和诗最早是密不可分的。抒情散文读法应体会各种诵读要领:爱要读得气徐声柔,憎要读得气足声硬,悲要读得气沉声缓,喜要读得气满声高,等等。掌握各种情感读法要领,才可进一步掌握作品的内容、形象、意境等。
  朗读是眼观字、口诵音、耳闻声、心会意的综合感官活动。找回失落的琅琅书声,在朗诵中提升品位,积淀语感,品味精华;找回失落的琅琅书声,在诵读中反复涵咏,与作者对话,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得到升华,让学生的心灵在琅琅书声中飞翔。
  白树均,教师,现居陕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