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倡导语文大阅读教学

作者:张艳梅




  “我江郎才尽了,一看见作文就发愁!”上初二的儿子回到家就气呼呼的。儿子从小喜欢读书,作文一直是他的骄傲,今天为何感到才尽了?可细想想进入初中以来,紧张的学习,大量的作业,哪有时间读书?不客气地说他几乎没摸过课外书。出现今天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孩子是通过阅读来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三十年以后看教育成果,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建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半年的时间,一本薄薄的教材,无论怎样反复咀嚼都是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的,甚至只能让枯燥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新的学年又开始了,如何利用课本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我想把上学期的教改尝试与大家分享。
  (1)在单元预习中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程度把一单元五篇文章排排序,他们喜欢的、适合儿童情感发展的文章,拿出一课时认真研读;他们兴趣淡薄、难以理解的文章,读读就罢。有时甚至一堂课读两三篇课文。其实教材选取的有些文章很不利于学生理解,例如《紫藤箩瀑布》,对于九十年后这些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备受呵护,感情很稚嫩,很难理解作者经历的生活变故与不幸。学习这篇文章我只让孩子研读了写花的段落,至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只字不提。像这类文章,少问为什么也不失为上策。只像韩军老师那样用满怀激情的朗读深深的感染学生,只要学生能读出来,也就一定能体悟得到,并非要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出来,这样没有压力的阅读才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利用精读的文章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中我常问的问题是“通过阅读你认识了什么?”或者“你感悟到了什么?”以此培养学生阅读和梳理信息的能力。在《纸船》教学中,我设计“通过初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迅速梳理信息,很容易就理解了诗人远渡重洋,对祖国以及母亲的思念之情。而“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学生提出了“纸船有没有含义”;“为什么对纸船用‘他’而不用‘它’?”“诗人为什么悲哀?”等一系列问题,表现出了优秀的质疑能力,并在研讨探究中表现出了个性化理解。
  (3)最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根据《教参》要求,一般精学文章2-3课时,自读文章一课时。因为平时教学中我打破了这种安排,节约出来的时间学生就可以在我的推荐下徜徉于文学作品中。七年级第一册教材,在学习第一单元的过程中,我们读完了《校本阅读》,作了旁批。第二单元赏读了张晓风以及毕淑敏的许多佳作。读了玛丽·居里的人物传记。第三单元我们赏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绿》、《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散文代表作。根据第十五课《古代诗歌五首》和语文综合活动“感受自然”,我们背诵积累了表现乡愁的古诗五首,友情诗五首,写月的诗五首,雪的诗五首,描写四季之景的古诗文各五首。第四单元,我们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摘读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第五单元赏读了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冰心的《繁星春水》。第六单元推荐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神话》、《古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寒假里布置阅读了《爱的教育》和《西游记》。当其他老师在深挖教材把玩文意的时候,我们在静悄悄的读;当其他老师辛辛苦苦的讲解练习的时候,我们还在静悄悄的读。
  在当前中考压力和职称评审的双重压力下,老师们往往急功近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但强化的结果往往就像我儿子愤怒的一样,因缺少积累而感到囊中空空。凭着一位教师的责任感,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决心放弃教学成绩奖,所以学校集体印发的试卷很多都被我藏了起来。想尽一切可行的办法节省时间让学生阅读。出乎预料的是一学期结束,学生不仅作文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在其他各科基本都是倒数的情况下,语文成绩竟然名列前茅。看来还是老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还给孩子阅读的时间吧,教育应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语文教学,作为中国人的国语及民族文化教育更不能急功近利。
  张艳梅,教师,现居山东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