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布白
作者:罗时顺
一、保留教学内容,创设知识上的“空白”。大凡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获得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全都讲给学生,太注重教学的“实”,就显得生搬硬套,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犹如囫囵吞枣,难以激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再讲得严肃一点,这是从根本上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虚实相映,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空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起吊起学生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作用。
二、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怎样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呢?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至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响个不停,而应讲究节奏和变化。其中,教学语言停顿的技巧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导学生产生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五位壮士高呼口号跳崖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学着壮士的样子,很有精神地站在讲台上,做出将要往下跳的姿式。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威震山崖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用想象填补“空白”。
三、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如我们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就可以先不要直入主题,而是在课前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周瑜要诸葛亮借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教师通过质疑问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的为课堂教学发挥其作用,为我们的教学生色,使课堂一波三折,更为活跃,让教学更富有魅力。
四、利用板书设计,创造版面上的“空白”。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以通过省略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笔者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第1自然段:观赏的原因)
水:静 清 绿→(第2自然段:讲漓江的水)桂林山水
山:奇 秀 险→(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锘山)
总结—连绵不断的画卷→(第4自然段:总写桂林山水)
这则板书上划横线的词语,教学时让学生按教学内容思考、概括后填写。整个板书设计得虚实相生,很有特色。而且它是导读的拐杖,教师没有包办,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这样做,提高了学生选词用句和语言概括的能力,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赏析水平。
罗时顺,教师,现居贵州松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