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羚羊木雕》说课稿
作者:张晓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有时却忽视了子女的友谊,忽视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教师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学生状况分析
从总体来说,本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不扎实,自觉学习的意识不够强烈。
2、主动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对课文仅依赖于教师的讲解。
3、阅读面窄,学生的视野相对来说比较狭窄。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面不够广,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打算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式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语文的丰富多彩。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研究者。如何完成这一转变?我认为有三个依据:一是淡化教师的权威,尊重学生的选择。二是师生合作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三是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教师的权威淡化了,而教师的作用却需强化。在合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下列四个作用:(一)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二)为合作学习和课堂活动建立规则;(三)艺术地评价学生,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四)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性的开发课程资源。
三、教学设想
承担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任务之后,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认真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改中的“课程标准”代替了此前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而在课程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就是说,“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语的置换,而在内容上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实,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知识与技能”一直就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可以说,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正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但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不能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对于习惯于原来框架下按部就班工作的教师来说,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最为切近的选择。因此,本文拟用两教时完成。第一教时师生初识课文,解决生字词,互动合作小组质疑课文内容。第二教时针对各组提出的课文内容质疑方面的一些问题,确定合作探究的主题;并对课文其它相关因素作一些探究性的讨论。同时据此确定了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精读课文,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学习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2、合作探究,借助关键性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父母观和子女观,建立理解与信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适时导入新课。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个环节,我注重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学习方式上,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能力培养上,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首先采用了学法示例这种方法,然后再由学生分组探究,因为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法示例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全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友情是需要珍视的这一主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讨论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矛盾,让学生理解在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是有欠缺的,如果父母当初讲明白羚羊木雕的贵重,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和谐与温馨是需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尊重,共同构建的。
4、比较阅读阶段。《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而,我在课外选取了一篇与本文相似的文章——《只是一碗馄饨》,指导学生比较阅读。通过阅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他们在反复的比较、探究中产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升华。
5、留课后作业:写自己家庭中遇到的类似的伤心事。让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回想自己以往的类似经历,并将自己当时的内心真实感受描写出来,让学生接受情感上的再一次教育。
(二)教法确定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个环节的分组探究,讨论前的各组准备工作,都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又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三)学法指导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且在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性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张晓兰,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