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成语误用例谈

作者:蒋卫嵚




  人们使用“望梅止渴”“饮鸩止渴”“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对它们的出处和意思不甚了解。
  “望梅止渴”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一年夏天,骄阳似火,曹操率军讨伐张绣,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口渴难耐,行军速度慢了下来,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担心贻误战机,于是骗士兵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士兵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精神大振,行军步伐加快了许多,终于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近义词是“画饼充饥”(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
  “饮鸩止渴”出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饮鸩止渴:从字面讲就是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东汉霍谞的舅舅宋光因秉公执法而得罪权贵,被诬告篡改诏书,关进了监狱。霍谞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知道他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于是给大将军梁商写了一封信,为舅舅辩白。霍谞认为,宋光奉公守法,目的是为了得到朝廷的任用。怎么会冒触犯死罪的险去篡改诏书呢?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觉得很有道理,请求顺帝宽恕了宋光。
  “釜底抽薪”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吕氏春秋·数尽篇》:“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汉·枚乘《上羽谏吴王》曰:“欲汤之沧,一人吹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釜底抽薪”从字面讲就是从锅底抽出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又称为“抽薪止沸”,它们的反义词是“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上面对这四个成语的出处作了介绍,意思作了解释,接下来就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比较“望梅止渴”和“饮鸩止渴”的异同。①相同点:两者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止渴”,即都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②不同点:解决困难的方法不同。一为“望梅”,一为“饮鸩”。“望梅止渴”,通过“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饮鸩止渴”,用错误的办法且不顾产生严重后果来解决眼前的困难。
  (二)比较“饮鸩止渴”与“釜底抽薪”的异同。①相同点:两者目的相同,无论是为了“止渴”,还是为了“止沸”,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决问题。②不同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不同。一为“饮鸩”,一为“抽薪”。“饮鸩止渴”,方法错误,并且会产生严重后果。“釜底抽薪”,方法正确,并且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比较“釜底抽薪”和“扬汤止沸”的异同。①相同点:两者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止沸”,即都是为了解决问题。②不同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不同。一为“抽薪”,一为“扬汤”。“釜底抽薪”,方法正确,并且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扬汤止沸”,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下面再举几个正确使用的例子,供大家比照:
  ①如今我们厂扭亏为盈了,给员工发奖金已不是望梅止渴了。
  ②他没钱买别墅,只好天天看著房屋广告画饼充饥了。
  ③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④要彻底治理污染,就必须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抓起,而不能扬汤止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蒋卫嵚,教师,现居江苏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