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谈
作者:袁海侠
一、准确抓住意象的特征
诗人笔下的景物,或清丽明快、安谧美好、淡泊闲适、或萧索凄凉、沉郁顿挫、幽深僻远,或幽雅飘逸、雄浑刚健、华丽壮美。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往往打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多愁善感的诗人往往触景生情,触“乐景”生“乐情”,触“哀景”生“哀情”,或与此相反,这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索性把自己的志向、情操全部寄寓到所写景物之中,也就是“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当然也有借写古人、古迹、古事来抒发感怀的,也就是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之“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看下面这首诗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在这首诗歌当中,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诗人写了“江水”“鸟”“花”“山”等意象,特征分别是“碧”“白”“燃”“青”,眼前呈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漫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碧白相映生晖,青红相得益彰。景象清新旖旎、令人赏心悦目。面对怡人的风光,作者抒发的应该是欢快的情感。如果读到此处就盲目的下结论,未免断章取义了。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慨而叹之——岁月匆匆,归期遥遥。客观景物并没有打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相反,景色越优美,诗人的内心越伤感,思乡之情越浓重。这就是诗歌鉴赏中要注意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二、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
在抓住诗歌意象特征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大胆的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文字的魅力就在于给人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诗歌更是如此,没有想象力的人想读懂一首诗歌是不可能的。只有联想和想象的运用,我们才能得以领略诗人笔下的形象世界,百态人生。
看下面这首诗歌: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李白)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在傍晚十分登上高楼,孤独的伫立着,看着烟雾缭绕的层林,鸟儿焦急的回归巢穴,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黯然神伤,思乡之情由然而生。何时我才能回归故里啊,看到我日思夜盼的亲人啊!我们可以想象游子瘦削的身躯、憔悴的容颜、百结的愁肠、凄清的环境,都让孤身在外的游子不堪忍受,思乡之情愈加浓烈。
三、熟练掌握常见意象的意旨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比如:
月亮——思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菊花——坚贞、高洁、脱俗、高雅的品格(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杜鹃鸟——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等等。
综观中国的古典诗歌,多数是以写景为主,由景构成诗的意境,在意境中体会情感(作者或抒情主人公),所以抓住了诗歌中形象描写,并能深切体会,诗就读懂了一大半,当然要真正的提高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还需要长期不懈地提高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知识和能力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接受诗歌文学的熏陶,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袁海侠,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