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从戴维的成长看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作者:田松茂
戴维6岁就创作了“短篇小说”。8岁就创作了“巨著”。这个善良的孩子,他的每篇小说都以这样一句话来作结尾:“后来一切都好。”这样的结尾,看上去过于平淡,可实在又像是一个智者的和平寓言。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赋之外,那就是他成长的良好土壤——家庭教育,归纳起来,可以有如下几点:
一、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所有的这些,都是源自犹太民族对书的热爱,他们教育孩子书是甜的,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吸《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这种做法的象征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二、执著的教育追求。为了解释在智力取向的活动中犹太人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其中国外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的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戴维8岁时就曾写过长达58页的带插图的探索“小说”,虽然那不过是一个孩子的幼稚之作,但老费尔斯汀先生却一丝不苟地将这“小说”打印出来,完好地保存至今。这个家庭的亲情、和谐、朴素而有克制。他们彼此关切,并且能够细致地欣赏对方的好意,这种家庭气氛造就了戴维处事的条理性和思维的独立性,还有向面临的诸种难题进攻的巨大韧性和耐力,他们很早就已明白他的才华所在。也知道如何最有效地运用并且发展这才华。从戴维的成长,我们不难看出在他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格,有着家庭文化的熏陶。而犹太民族的文化,正是由这种具体的“细胞”组成的,家庭有高度的精神文化追求,无数这种家庭组合起来的民族,一定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犹太人有句名言:你想要,你就得到。这就是执著追求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永恒的探求心境。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因此,许多犹太人家庭里遇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正是基于这种知识,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与成人谈话并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田松茂,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