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近几年高考语言表达题带给教师的启示

作者:王立合




  高考“语言表达”题(第五或第六大题)被老师们俗称为高考“试验田”,赋分虽然说不高(一般为12分),但它受老师、学生关注的程度仅次于作文。一方面它的确能够反映出题者对“考试大纲”把握的准度,是反映整套题是否有创新的标尺,当年的高考题往往被备战第二年高考的语文教师们看作“风向标”;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一道好题目能够让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和指导备考的教师津津乐道好一阵子。笔者粗略分析了一下近几年这个板块有创意的题目,注意到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特提出来供语文同行们特别是高三老师们参考:
  
  一、注重实用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又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明确规定了语文课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要体现它的“工具”性。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命题者对这一指导思想贯彻的非常到位,试题对这一特点体现的越来越突出。以湖北高考题为例,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如何的目的非常明确。比如,2005年的“给一幅漫画拟标题”并说明其内涵,给赴香港宣传湖北的代表团写一份推介湖北的广告词,都是强调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都是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性文章的基本写法;2006年湖北高考题是为《楚天中学报》四个版面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为主持课本剧演出的主持人写串联词;2007年的高考题第22题是为2008年奥运会续写歌词,20题是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写一副对联,等等,都是要考查考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这些题目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上考查的这些内容既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密切相关,又被学生所熟悉并深受学生欢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所关心、所熟悉的,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二、突出综合性
  
  说这个板块体现了它考查的综合性,是指它所设计的题目不仅仅只是考查学生一两个方面的语文技巧如何,它其实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检验。例如2006年湖北高考题“用单句解释‘端午节’”,2007年广东高考“筛选信息”题提供的材料——粤剧知识,这类题看似是考查学生句式变换或对信息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其实,在客观上,所提供的材料中除了考查学生上述基本功之外,还包含有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潜在意图;同样,湖北的让学生“用单句对林冲和杜十娘的形象做简要概括”、为主持人写串联词一类题,乍一看,是一道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技巧的常规题,但考生如果不熟悉教材中的文学形象,根本答不完整。从高考得分结果反馈来看,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怨不得考生,可能与我们平时的备考指导思想有关:许多学校急功近利,不认真研究文本,早早地结束新课,急于进入所谓的一轮、二轮复习,早早地就把学生拖进“题海”之中,让学生做了许多重复性的技巧性的劳动,这种少慢差费的现象一定要引起语文同行们的深层次的思考:从小处说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从大处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光靠几轮所谓的复习搞“突击”,靠寻找所谓高考“信息”“秘籍”,靠题海战术,看来是万万要不得的,也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扎扎实实引导学生注重文本,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还是那句老话:能力靠基础,基础在文本,文本要阅读,阅读靠指导。试想一下:如果考生不知道《雷雨》《罗米欧与朱丽叶》(2006年湖北考题)等文学经典的内容,不熟悉林冲、杜十娘的性格特点,能组织好完整而准确的答案吗?再翔实、再具体、再系统的复习“宝典”能涵盖以上这些内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三、凸现地域性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大学人才选拔的多种途径的出现,将来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会越来越多,这样的话,各省市的自主命题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那么,面对这种变化了的形势,语文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除了研究统编教材、读本外,还要研究地方教材、校本教材,要密切关注本地区的风景名胜、文学艺术、历史变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甚至名优新特产品等。这些很可能成为命题者出题的素材。像北京市今年的高考题就涉及到紫禁城、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的文化观光景点;今年广东高考“筛选信息”题则与粤剧知识有关;湖北省2005年语文试题要求考生给赴香港宣传湖北的代表团写一份推介湖北的广告词,其中就要求考生在介绍湖北时必须向来旅游的香港客人介绍三峡、黄鹤楼、武当山等名胜景点,今年该省高考题要求考生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写一副对联,艺术节的节徽的图案就是以湖北随州的编钟为主体,图案下方的波浪则以湖北孝感的“云梦泽”(出自名句“气蒸云梦泽”)水泽变化而成的;2006年所考的用单句来解释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更是浓郁楚地文化的标志。
  
  四、反映时代性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富有活力和色彩的时代,那么,鲜活的时代内容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也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当然,也一定会引起高考命题专家们的关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养成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的习惯,不注重课本的研究不行,只盯着课本不顾不管其他也是万万不行的!学生也绝对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比如,2007年北京市高考第23小题就涉及市民关心的“南水北调”问题,2007年山东高考题则适时地关注到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的联系日益紧密,于是香港的发展就引起了湖北命题人的注意(2005年高考题),今年将要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自然又成了湖北高考题的出题材料,明年将要举行的奥运会已成了今年湖北、江苏、广东等省市高考的出题范围;不难想象,像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有可能成为今后高考命题专家们出题的又一“热门”素材。
  王立合,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