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课堂上教师如何修饰语言

作者:胡常柏




  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诚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构成一个富有神韵教师的关键。
  在世纪交替的前后几年,我在武汉、宜昌、石家庄参加过陈永林老师主办的“全国引探教学法年会”,接触到不少福建、广东、江苏、青海等地的教师。有人说这些地方的人说话不好懂。也许他们是老师,交际时语言是那么的标准、柔美。让我对教师的语言深有感悟:作为育人的老师,无论何时何地何环境,都应注重语言的完美性,尤其是在课堂上,我之愚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修饰教师的语言。
  
  一、注重汉字的多样性
  
  汉字是中国特有的专利,是汉民族语言的组织成分。我们只有从最基础的方面掌握汉字的相关要素,才能学好汉语,用好汉语,积淀教师的素养。
  1、通晓汉字的“六书”。“六书”是古人对汉字归纳的六种条例。用编顺口溜的方法易于记忆。象形水月山口人,指事本下上中刃;会意秋寒采信趣,形声江河泻钟情;借当毛皮作求意,老考互注成共鸣。明了“六书”记忆法,追本溯源条例清。
  2、熟念汉字的笔顺。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等。
  3、记住汉字的结构。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
  4、懂得汉字的词性。如哪些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物量词、助词、虚词。
  
  二、追求语音的准确性
  
  教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通过语音来表达的,所以加强口语的训练至关重要。
  l、克服心理障碍。
  教师是推广普通话的先行者,讲好普通话是老师对学生的“见面礼”,但不少教师羞于自己生硬别扭的发音或畏惧长时间训练的劳顿,往往望而却步,半途而废。我们的教师要落落大方,自信自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从而促进自己说好普通话,影响学生奋发向上。
  2、创造语言环境。
  在教学中,我们应克服本地方言的负面影响,跳出“山东的驴子学马叫——怪腔怪调”的圈套,理直气壮地用普通话实施教学。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上,都要用普通话表达意思、交流思想,形成用普通话阅读、思维、教学的自觉行为和良好氛围。
  3、强化学习方法。
  讲好普通话是教师的职责所在。首先是学好汉语拼音,把每个音发准,夯实基本功。其次是在教学的实践中多听、多讲、多练,此外还要结合当地方言的特点,总结与普通话发音差别较大的方面。然后是读读绕口令。如《小三登山》:“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小三山上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若能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多与说普通话的人交谈,其音准定会“水到渠成”。
  
  三、讲究词语的搭配性
  
  我们平日不注意口语的表述,往往在开展活动或要学生做某些事情时总不经意地说几句搭配不当的话。如:做清洁时老师说:“同学们,今天下午打扫清洁……”做完清洁老师又说:“同学休息一会儿,以利恢复疲劳。”在开夕会时,由于光线较暗,老师便叫劳动科代表“把电灯点燃”。在讲到安全问题时老师说:“近段时间气温干燥,同学们千万不要玩火,要是发生了火灾,请拨打电话‘119’,找救火车救火。”临近期末了,老师为了搞好复习,习惯在教室里讲完试卷后,让学生改正错题,自己就说“我在刻钢板”(誊写试卷)。上述打了着重号的短语,只要我们略加推敲,不难发现主谓搭配、动宾搭配都是风马牛不相及。这些话出于常人的口中不足为奇,但教师则不可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当是学生的楷模。
  
  四、避免用词的重复性
  
  我在教育组担任教研员,一天,问及镇中心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奥赛的情况,当时某老师可能非常激动,向我简洁地汇报了竞赛的成绩:“这次各位同学都很争气,考完后是凯旋而归。结果现已揭晓,和市乡镇学校比较,悬殊很大,取得了一流的水平。”听了这番话我固然感到欣喜,但也产生了许多费解和忧虑。难道教数学的老师就可以不同于教语文的老师吗?寥寥几句话中,用词重复接二连三。
  还有一次我们教研员下村小视导,某校两位年轻的教师(小两口)因互相猜疑,性格不合发生冲突,竟然在办公室里“大闹天宫”,同事劝阻也无济于事。女方还义正辞严地向男方发出了最后的“通牒”:“倘若你晚上再去上街唱歌、跳舞、鬼混,否则就将你诉诸于法庭……”我听了付之一笑,“否则”、“就”不都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吗?“诸”=“之于”,“诸”的后面又加个“于”,这不能不说遣词造句的累赘。
  我们在教学生改病句“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急忙赶快地走进教室”时,讲得振振有辞,“这句话中‘急忙’和‘赶快’放在一堆叫‘用词重复’!”可我们的教师在讲话时却未能发现自己的语病吧?
  
  五、维护成语的严肃性
  
  稍许有点文墨的人都知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言简意赅而蕴含哲理的、定型的词组或语句。它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任何人都不能生造词头、戏改成语。
  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化学老师对上课不专注的学生总要提醒一句:“某个同学‘心不在马’。”谁知长大后我就成了他,一次我批评一个上课前俯后仰、交头接耳的初一学生“心不在马”,他却反唇相讥,“老师,‘心不在马’是什么意思”?我顿觉无言以对,面红耳赤。便自我解嘲道:“我在说幽默话,你懂不懂呀?”可时至今日,戏改成语的屡见不鲜:什么无胃(微)不治(至)、咳(刻)不容缓、衣衣(依依)不舍、骑(其)乐无穷、饮(引)以自豪……不管他们出于何种目的,我认为这是教育的失误,是对成语的亵渎。我们的教师不能随波逐流,应始终树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正气,坚定不移地捍卫祖国灿烂文化的尊严。我想,即使是著名的小品演员赵本山说的“忽悠”一词,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只要所有的教师和衷共济,沿用准确的语音、和谐的语调、完美的语句去表达、教学、交际,就能顺畅地推广普通话,整合多民族的语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美化教师的形象。
  胡常柏,教师,现居湖北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