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2007年安徽高考作文命题的现实背景
作者:苏金文
第一,作文命题张显人文精神。即以广义的同情来理解、尊重、关怀人类的苦难,以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和感恩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以理性冷峻的态度来反思自我的将来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提篮春光看妈妈”的命题指向是极其鲜明的。考生可以从“我”出发,找到一条写作的思路,把感性的浮于生活表层的“我”,提升为理性的有了思想和情感映射的“我”。高考作文是考生对于世界、人生、自然、自我和生活等等看法的集中展示,同样可以追问自我,用“我热爱”“我尊重”“我感恩”“我欣赏”等等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层面。
第二,命题侧重隐性限制。高考作文命题曾一度放宽限制,降低了审题的门槛,但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发现学生缺失了规范的“文体”意识,作文“拼盘”现象极度泛滥,于是就有了从显性限制到隐性限制的过渡。“提篮春光看妈妈”,虽为命题作文,但其中隐性限制的意图是很显豁的,不应该成为考生的审题障碍,恰恰是这种隐性限制,指引了考生的写作方向,而且又给考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果考生偏要把侧重点放在“妈妈”上,不恰好透视了现实社会的深层隐忧吗?那就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不懂得感恩回报,更不懂得孝敬父母,才会出现这样的审题偏差。因此,可以看出命题者的用意是站在更高基点上的一种社会倡导,一种热点暗示。这也是对未来中国社会中坚的警示,是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宏观走向。
第三,贴近学生生活,有浓厚的人情味。学者张文质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要让孩子写出见性见灵的文字,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文字,就要尊重孩子的视角,把孩子当作有独立价值的人来肯定,而不是依附于成年人的定义、概念而存在。尊重孩子的视角,其价值在于对个体的尊重,还给孩子看的权利,表达的权力,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自信心。“提篮春光看妈妈”,非常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尊重考生“看”的权利,表达的权利,引导考生触摸生活的脉搏,强化考生对生活的思考,陈钟樑先生曾引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来批评一些高考作文题在云端跳舞,运离生活的土壤。命题一旦脱离了生活,就割断了考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考生对生活的感情。而安徽今年的作文命题深深扎根于生活,为避免为文造情,回归朴素与真实创造了条件,是“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的最好实践。
第四,昭示考生诗意地栖居,诗意地生活。在学生的精神家园逐渐荒芜的今天,单靠一篇作文,是无法改变这种状况的,是无法让学生的精神之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的,但诗意化的作文命题,至少能在考生的思想层面掀起阵阵涟漪。因此当语文考试结束以后,走出考场的学生,脸上依然充溢着祥和与温情。有人提出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或者干脆用“报恩”、“报答”来命题,不是更能降低审题难度吗?我们姑且不论命题者的深刻用意,就单从高中毕业考生的角度来说,对“提篮春光看妈妈”的文题如果还存在障碍,还看不明白,那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就很危险了。事实上,我们的考生绝不会像有些人的审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不看爸爸。那已是滑稽意义上的指责了。诗意化的命题,昭示着我们的考生——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应该重新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充满诗意地在大地上行走,充满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充满诗意地走进未来的生活。
苏金文,教师,现居安徽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