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文学作品阅读技巧

作者:张盛剑




  文学作品阅读(第五大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课程人文性的考题,本大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从近年来各地评卷情况看,本题得分率一直较低。考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得分难度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中学生读不懂文章,抓不住文章主旨。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提高文学作品阅读得分能力,一味训练其解题技巧,是治标不治本之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从整体阅读入手,通过阅读方法的训练,让学生能大致读懂文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阅读得分能力。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关于整体阅读的技巧,以供读者参考。
  一、了解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选文特点。
  近年来文学作品阅读命题所选材料,多为哲理性散文,其结构多由人、事、景、物写起,从而引发作者的情(感)、志(志向品行)、哲(人生哲理领悟)、思(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历史的思考),其写法多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二、快速浏览全文,圈划关键词句,疏通文章脉络结构,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一些错误的方法或习惯,导致其阅读效率低下。有的同学喜欢一字一句去读,结果只见局部,不知全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有的同学泛泛而读,连笔都不拿,结果读完之后,如水浇鸭背,完全不知所云;有的同学喜欢先看一个题目,再到文章中找一遍答案,结果耗时费力,答题往往脱离主旨。
  正确的阅读方法,应是在阅读过程中,用笔圈划关键词句,大致找出或概括出各段中心,从而疏通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一)关注文章标题
  俗话说,文题如眼,文章标题往往能帮助我们确定本文所写对象或感情基调。
  例:2005年全国高考卷(一)现代文阅读《一日的春光》。如果你阅读时注意到了题目《一日的春光》,就会明白文章的重心是写“一日的春光”,就不会被文章前半部分大段描写“我不信了春天”,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迷惑。
  (二)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1、情感词:这里所指的“情感词”,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指人的情感,如喜悦、悲伤、哀愁等,也指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或人的品性的词,这些词往往与文章的主旨,情感是紧密相关的,题目也往往会考察到这些词,例:2005年全国高考题《一日的春光》中,在第15段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成了永远的春天!”这四个加点的词,就已经赋予花以人的特点,在第17题的参考答案中就涉及到了。
  2、景物特点词:高考的哲理散文中往往有很多景物描写,而这其中能体现景物特点的词往往也会在题目中出现,例;2006年全国高考卷(二)《绵绵土》第14题即问到了“绵绵土”有哪些特点,其答案中关键词散见在文章中,分别是第5段“温柔”;第6段“温暖”、“金黄”;第9段“净土”。同样的例子还有2006年重庆卷第17题。
  3、强调句:即议论性语段中转折、递进等表示语段意思重心的句子,其标志词为“但”、“特别”、“却”、“尤其”等。例:2006年高考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6题,其答案是原文最后一段中的一个强调句:“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
  还有总结句、段落中心句、过渡句、观点句、哲思句等,这些关键词句,有的是体现段落中心的,有的是对行文结构有帮助的,有的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因此在题目中往往会考察到,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疏通文章脉络结构
  文学作品阅读,重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而要理解主旨,就必须大致概括出各段大意,梳理文章脉络结构,高考中甚至有很多题目直接考察文章的结构。
  例如:2006年全国卷(二)《绵绵土》第16题“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3个关键词语”。该题就是直接考察文章的思路的典型题目。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不能光注重训练题目,还应训练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从而取得轻松备考、高效备考的效果。
  张盛剑,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