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中学段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作者:郑巧红 姜颖琳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要注意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自己先练习朗读,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同时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设计好朗读训练计划。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朗读,这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朗读都不能代替的。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饱含感情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可以领略和模仿老师朗读时的语调和情感,体会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思想感情。
  (三)从实际出发,加强朗读指导。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朗读,要讲究朗读的科学性。这主要表现在朗读的每一个阶段的正确把握上。首先,把字音读准,教师除要求学生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之外,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音变的规律,包括轻声、儿化韵、变调等。其次,形象化,体会作者写作心理。感受作品的情感。再次,把握好句子的停顿、重音和语调,它们和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是相联系的。
  不同体裁的作品在朗读时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例如小说戏剧可以分角色朗读。一般小说篇幅长,内容庞杂,朗读时难以把握,可以从两方面去注意。首先,小说、戏剧有情节,有人物,有环境描写等等。除了环境描写和烘托之外,朗读时应注意把握全篇的基调和节奏。第二,把握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如:《茶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角色很多,性格鲜明。学习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分角色来朗读。指导他们从人物命运、心理,社会大环境等方面去体会、把握,理解作者的写作心理,感知时代变迁,人间冷暖等作品的人文性。而诗歌、散文,则可以配上名曲,配上名画来美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语速读出诗歌、散文的韵味。
  (四)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激励。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里说:“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把握。注意加强对文章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对朗读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因而效果不甚理想。有些老师也进行评价,或者让学生互相评价,但是这些大都停留在正音、感受等浅表层面,往往用“好、不好”等模糊词汇笼统地完成评价。显然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课堂朗读的评价一般应包括发音、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节奏、情感、领悟程度和整体感知等方面。通过评价,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这样既能给被评价者以信心,又能达到学习借鉴的目的,进而形成良好的评价环境和评价心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促进学生发展,为朗读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强朗读训练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应当为朗读加油,让朗读跟上来,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朗读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付出努力,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注释:
  ①张颂.朗读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8月版.
  ②教案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普通话朗读刍议.语文教育.
  ③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王娟.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M].语文学刊,2004.12.
  [3]杨光.浅释语文教师的听评能力[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5.02.
  [4]曲英华.新课标与语文教师朗读教学能力[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03.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郑巧红,浙江丽水市职工中等卫生学校教师;姜颖琳,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