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关于古诗词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梁春燕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包括古诗词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体验和理解,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阅读。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古诗词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一、利用多种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这是培养高中生古诗词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式的阅读,是建立在对文本整体感知基础上的,读者与文本之间情感的交流,是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要培养高中生古诗词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古诗词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同样以激趣为前提。如何激趣呢?
1、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于声、光、色的功能,对古诗词的情景进行虚拟再现,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古诗阅读教学的效果。如学习《雨霖铃》《一剪梅》《虞美人》等古诗词时,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图片背景及歌曲,制成图文音并茂的课件,让学生观听之后,感受阅读古诗词的良好氛围,激发学习该诗词的浓厚兴趣。接着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学生不但很快唱得娴熟,而且很好地体会其韵律意境之美。于是引导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阅读,也就水到渠成。
2、引导学生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源,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如将搜集到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图文资料制成幻灯片课堂交流;生字词语解释及有关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解决,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激发其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3、可依托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围绕所读作品组织游览考察活动,也可以虚拟游览,把阅读鉴赏活动搞得更活泼生动。如学习激赏苏轼的《赤壁怀古》可依托东坡赤壁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有趣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故事,引导学生虚拟游览,把阅读鉴赏活动搞得更活泼生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为个性化阅读作好前期准备。
二、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古诗词必备的基础知识,夯实培养高中生古诗词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基础。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古诗词必备的基础知识,独立解读诗歌的基本语意,是高中生古诗词个性化阅读能力形成的基础。在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中,要掌握哪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呢?
1、引导学生把握和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诗贵意,且往往忌直贵曲,体会意境,要引导学生由诗的表层语言入手,捕捉诗中形象,展开联想,把握内在的情思。如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借落叶和长江绘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引导学生体会了诗的意境,就可穿越时空,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2、引导学生学会品味古诗词的语言。古诗词语言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非常适合朗读。学诗词一定要重诵读,通过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华美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可以说,学生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能力的高低。
3、引导学生掌握和分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含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如比兴、象征、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而非单一,如李贺《李凭箜篌引》综合运用了衬托、对比、通感、夸张、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使音乐变得既有声,又有形有色,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令人神往。鉴赏时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表达技巧,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
4、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孟轲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知人论世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古人写诗或是为了反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如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三年的谪居生活中,长官同僚的厚待,乡野村夫的尊爱,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这才有了他《定风波》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欲无求、宁静自得之情和处之泰然的旷达胸襟。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是高中生古诗词个性化阅读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
引导学生投入古代诗歌的海洋,纵横博览,得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鉴赏能力,这是新课程古诗词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
古诗的意蕴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也就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这很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与文本相遇时的原初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阅读中激发学生精心感悟、自我探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只有会质疑,会深入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形成相应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在这其中,老师的工作不是“独奏”而是“伴奏”,因为“学习是个人的经验,因此,我们不能够把这经验‘交给’一个学生。”(林格伦[美]《课堂教学心理学》)他要做的是:
1、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个性思考。
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分析和判断。如杜甫的《阁夜》,学生可自主从诗句中感悟诗人时光流逝、感怀伤时、思亲忆友、忧家思国等等多角度流露的忧愤感伤的情怀。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如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用“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表现人生三部曲。只要学生能有创造性的思考和解读,就是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起始。
2、课堂交流阅读体验,扩充学生的发散思维。
古诗词阅读中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和学生个人的知识经历、阅读经验、人生态度有密切关系。在课堂上适时交流学生对诗词的个性化解读,可扩充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学生认为表现了诗人对清幽绝俗的林泉生活的向往。也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的情怀。让学生在交流与质疑中进一步探究,可促进其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
3、引导学生纵横比较,总结古诗词中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古诗词阅读应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视野更广阔的空间,宜开展多角度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带来的魅力。可开展各种专题研究,如以某一意象、某一诗人的风格、一种或几种诗歌流派的艺术特点、某一种感情等等为主题展开比较探究。让学生在诗中比较分析,在语言形象中勤思、切问,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写成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文章,进一步分享个性化阅读的成果。
高中生古诗词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在乐诗爱诗中,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厚实的文化底蕴,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梁春燕,女,教师,现居广东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