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化整为零阅读方法初探

作者:杨小丰




  据调查,当前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学生比例不到10%。阅读类型以卡通化、快餐文化、大众通俗文化为主,阅读情趣偏爱时尚流行与轻松刺激的内容,阅读情趣感性化、浅层化,疏离文学名著。的确,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退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图像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中学生阅读能力本身的问题。不知道读什么,如何读,更不知道经典作品中有“美”的存在,也无法体验到这种“美”。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退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如今的初中生别说课外阅读相当贫乏,就连课内阅读也是囫囵吞枣,缺少对语言的品味和深入的研究。一切为考试而战,一切惟考试是从,语文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与价值。如何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这种尴尬现状呢?鉴于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课时紧张、无专门的阅读课可供开设的实际,我们认为应从语文的本质内涵出发,先将语文阅读教学看成一个整体,再以“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之细化、实化、活化到语文大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阅读方法,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一、课前活动促学生之兴趣
  
  “化整为零”阅读法的第一步是阅读兴趣的准备。毋庸讳言,当前中学生在阅读方面很少有主动的要求,即使有,可能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阅读有相当大的距离。目前初中生阅读的主要方式还是课内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的阅读。这种阅读的好处是有系统性,不足之处是学生始终处以被动地位。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也动起来,自觉参与进来,进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既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只有让学生参与活动,在参与中体验,才能让学生受到情感、审美等人文精神的熏陶,才能完成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教育任务。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结构,设计了课前5分钟的阅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前活动三个年级分层次进行:初一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为主,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然后用一二百字归纳故事梗概,并告之此故事给人的教育和启发,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初二以讲解名人、伟人故事为主。在对历史人物足迹的探寻中,积累素材,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丰富文学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初三则把重点放在精美文章的赏析上。可以朗读评点,也可以赏析点评或感悟深化,以此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也是学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整个过程采用按学号轮流的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要、并均能轮到,这样才能体现活动的全员性,为一些平时胆小、不善言辞或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发挥的空间。
  
  二、彰显本色还语文之真面
  
  当然,从当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现状来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还是靠课堂。那么,如何让主渠道真正发挥作用,让阅读摆脱考试的羁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呢?我们认为应还语文本色,引导学生去认真品味、揣摩语言,从而获得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是最根本的。《小抄写员》一文节选自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之所以选取这个篇章,是因为它包含了父子之间的关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是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作为一个教师,即使用最深情的语言来诠释这些内容,也会苍白无力,还不如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体味语言。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自己去感受书中人物的各种命运,接受书中美好情感的熏陶,促进情感素质与审美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就采用了集体朗读、个体朗读、默读、体味着读等各种读的方法,通过对文章的不同形式的阅读和对语言的细细体味,请学生谈谈对文章中让自己触动很大的词语、句子的理解,并进行生生对话,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进而达到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和感受,较好地实现了“语言——体味——感悟”的逐步深化。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分析品味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对文中人物、事情的理解赏析中体验到了情感的交融,培养了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补课内之不足
  
  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因此,我们要把课外阅读作为实现“化整为零”阅读教学法的重要一环来抓。
  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眼界,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书店、书市买书、看书;为了“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可行的阅读方法,我们大胆地将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等传统阅读方法放在一边,进行了学生如何和文本对话,学生如何和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如何对话的新课标阅读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充分的了解,减少了一定的盲目性,除大纲推荐的名著篇目外,我们还为学生印发了80部中外名著的推荐书目。在培养兴趣、指导方法、推荐书目的基础上,我们把课外阅读分为三种类型,要求学生分别完成。首先每周一次的摘记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一本16K的精美摘记本,每周摘录或剪贴三篇时文、美文。具体要求是先读文章,再贴到摘录本上,最后还必须有自己对文章的点评。其次是一月一次的进社区收集素材、整理归类活动。该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敏锐性和独特性。第三是每学期一次的假期名著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暑假读两本、寒假读一本名著,并写出读后感。
  
  四、以读促写现综合之素养
  
  除了“读”,语文素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写”。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阅读和写作是学生增长见识、立足社会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不可偏废。将阅读进一步延伸到写作,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深化阅读,更能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性、感悟性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对学生而言,由于接触面狭窄,积累的素材不会灵活运用,写作时总是觉得无从落笔,无内容可写,我们所要用的就是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感悟,从而有所触发。一位名家曾说过:写作就是把人人都知道的事用别人想不到的故事写出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作课上,我们利用学生平时大量阅读所积累起来的好词语和平时习得的思路、体裁,通过指导列提纲、仿写,以及作文分层教学来整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已形成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整体优化”的做法,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五、引入竞争激好学之风气
  
  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激发了学生“一吐为快”的欲望。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才华的空间,我们引入了赏识教育中“参与互动,体验成功”的策略,积极为学生搭台子,开展了名著阅读竞赛、读书演讲比赛、语文阅读比赛、《语文报》知识竞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也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由于我们特别注意活动的个性化,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层次给予不同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所以学生真正成了活动的主角,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简要的肯定性评价,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真切的体验,获得了知识、情感、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多重收获。
  以上仅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做法。其实阅读的内涵十分广泛,大而言之,不论是课堂还是图书馆,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开卷即为阅读,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等都离不开阅读。本文仅取学校中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这一点谈了些想法,切口很小,所涉及的面也不广。但从我们自身的实践来看,这种“化整为零”的阅读法,于无声处见精神,在细微处见真知,比较符合当前学校教育的实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杨小丰,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