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制约语文课堂活跃因素的心理学分析
作者:金 砚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制约课堂活跃的因素可以分为这样两大类: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来说,学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学生的问题在于:
1.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再好的教师也无法保证自己讲的内容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而学生一旦对课堂上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动机就激发不了,就不会产生无意注意。有些学生则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目的不强等原因,从而导致了有意注意不能集中很长时间。
2.学生的学习准备不够。学生在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需要。然而现有的问题是:①对于一些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或年代相隔比较久远的作品,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和人生体验不够丰富,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感情。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听讲就不太积极。②学生的智力程度不一致。在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相当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确有些学生智力超常,也确实有些学生智力要低于同班同学的水平。当这些智力水平稍低的学生看到自己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能迅速领会教学内容,而又不能正确地自我归因时,便会产生很低的自我效能感,甚至是习得性失助感,烦躁乃至放弃,听课积极性就会大受影响。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影响了学生或老师的情绪,这也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活跃度不高。
客观因素不可否认。但在课堂上,教师才是起主导作用的,所以比起客观因素,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更值得注意。
主观因素有以下一些:1.导语牵强附会。导语可以作为新知识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可以是作为一个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产生无意注意。可是部分教师没有认清导语的根本功能,导语只被视为一种形式而被设置,这就会让学生在一开始就与课堂与教师产生距离,一旦不被吸引,他们的思想就会天马行空去。
2.讲解时照本宣科。这多半是由于教师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教师自己都没有对知识进行组织及精加工,没有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本质问题,没有将知识进行前后勾连,没有将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结合起来,学生就只能听到大量繁琐的信息,至于新旧知识如何联系,对新的教学内容如何理解并进行迁移,那就无从谈起。而且这样恐怕学生连听的兴趣都没有,这样的课堂不沉闷才怪。
3.问题设置不合理。①问题设置得太难,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对此问题根本无法理解,比如有些教师让学生在课堂匆匆看过一遍课文,就设置文章主旨的问题;或是问题设置得太简单,学生懒于回答,如有些教师喜欢设置封闭式问题,即学生不需回答具体内容,只用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问题。②问题表述得含糊其辞。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解决问题者要正确识别问题的目标和关键。学生不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儿,又何谈去解决问题。
4.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就武断否定或不予评价。学生需要教师通过评价对自己的学习作出有效反馈。反馈有两个作用:①激励动机作用②提供信息作用。很多学生在得到肯定的评价后会有一定成就感,听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如果不予评价或完全否定的评价,就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从而影响课堂的活跃度。而且正是在反馈中,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对的能进一步强化,错的能及时改正。对于存在的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解决。
首先是解决客观因素产生的问题。1、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及时转换话题,从学生感兴趣的、能理解的话题入手,给学生适当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力。如果是需引起有意注意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向学生提问题或在注意力分散时给予批评以提醒他注意力集中。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此让学生能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2、学习准备不足。如果是因为认知水平不够,造成对教学内容产生“隔”的问题,可以交待一些背景资料,或是用学生熟悉的体验唤起学生的认同感。
对于因为智力问题而不能及时理解内容的学生,可以向他再讲一遍,或者多鼓励,安抚他不安的情绪,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对于这一类学生,特别要防止他们产生习得性失助感。
下面重点谈谈关于主观因素引起的教学效果问题。
1、教师可以利用导语激趣,创设氛围,将学生带进课文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导语的先行组织者功能,通过将知识前后勾连,点明该堂课的要点,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接近课堂内容。比如讲《春》这篇课文时,可以创设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让学生走进《春》这篇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也可以在开课前一周让学生先写一篇关于《春》的文章,正式上这篇课文时以他们作文里所出现的问题为导语,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就来了。
2、再谈上课贴标签的问题。同样是讲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有些教师讲得晦涩生硬,课下也仅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是有一位教授讲完后让人觉得只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杜甫的诗歌,而且那一节课长达1个半小时,丝毫没有感觉时间的凝滞。为什么讲解同样的内容,效果会如此不一样呢?其实一比较,答案就出来了。教授将教学内容完全吃透内化,所以讲起课来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并且极具说服力,而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敷衍塞责。所以要改变课堂板滞的现象,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是否真的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教学内容,是不是只停留在复述层面,有没有去对信息编码进行组织及精加工。这包括:对于教参上的答案,是否完全理解,有没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理解了,是否可以用最清晰的语言最有条理的思路表达出来。有时我们脑子里打的腹稿,似乎觉得很完美了,可是一上讲台问题就来了:学生想象不到的反应,自己脑筋没来由冒出的一句话,都会把整盘计划全打乱。所以教师上讲台前一定得精心备课,既要备好教材也要备好学生,同时还要备好自己。
3、解决设置问题过难或过易的最根本办法是:第一教师自己先弄清楚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第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多高。最佳的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而又清晰的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比如在讲授何其芳的《秋》一诗中,设置“这首诗是写什么的”的问题,纯属多余,因为像这样的课文,学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出答案,太容易的东西,学生易感无聊,这样的问题设置几个,学生就想打瞌睡。因此对于过易的问题要么把几个问题综合起来,要么干脆直接跳到下一个问题中去。而对于过难的问题,正好相反。可以把一个大问题拆开,也可以往后退一步。如《秋》一诗的第三节,如果直接问这里的秋什么特点,学生会感到十分迷茫。不妨一步一步来,先让他们想清楚:牧羊女眼里的秋天到底指什么。
4、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问题。首先要说的是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答案及时反馈。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而且可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此外,我始终认为对于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不一样时,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我并不是觉得对于学生应该一味肯定,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其实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远远不及训练思维方法来的重要,只要学生思维的方向是对的,那么他的答案就应予以肯定。
总之,若想制造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一味地怨天尤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教师应该认真地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分析问题。寻找客观因素,是要考虑如何因势利导;寻找主观因素,则是为了去思考如何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发扬自身优点,从而让课堂受到学生的青睐。
金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