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守望心灵

作者:刘 琦




  2005年8月15日,盛夏里寻常的一天,但对于我们18位赴武汉新洲区支教的师生来说,却是极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新洲区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学校汪集分校正式挂牌成立。此前已有几所留守学校相继建立,这是新洲区为响应党的“三农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与此同时,该校也将与我校长期合作,成为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我们将作为首批支教教师开始一次为期一周的崭新尝试。
  汪集镇是新洲区下属的一个小镇,我们的农村支教就在这里进行。该镇以“汪集鸡汤”闻名,十家店面有八家都是经营鸡汤,他们把作好的鸡汤包装冷藏,销往全国各地。然而,街道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道路较窄,仅容两辆面包车并排通过。绿化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街上稀稀拉拉几棵小树。更令人担忧的是,街道长期无人打扫,集市上的废弃物随便堆放在原地,垃圾随处可见却无人负责清理。有的路面污水横流,肮脏不堪;有的路面却堆积着一层厚厚的沙尘,汽车开过,沙尘漫天。还值得一提的是,该镇狗患较严重,不时可见野狗疯闹,行人纷纷避让,造成安全隐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留守孩子,是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作为“民工潮”下一个新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他们只能由祖辈或亲戚照顾监护,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他们内心情感得不到很好的倾诉,不能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还有潜在的心理压力,极易造成他们性格上的自我封闭和思想上的认识偏差,不利于他们完善健全人格的培养。若不加强正确的引导,反容易使他们因缺乏家庭管制和自我约束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他们潜在的心理落差,弥补他们性格的缺陷,让留守孩子也和正常家庭里生活的孩子一样成长,在当前国家狠抓三农问题的形势下,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尖锐的课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就是这样的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在和我们初次见面时,他们好奇的打量着我们这些新来的老师,对我们傻傻的笑着。这就是我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将要面对的学生啊,这就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啊!望着一双双纯真明亮的眼睛,我心里油然而升一股庄严神圣的情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又一次强烈的敲击着我的心扉。我想,老师的责任,就是给予这群留守孩子们更多的关爱,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和学生们的交流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们当中绝少独生子女,一般家里都有几个兄弟姐妹。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他们都十分思念亲人,打心眼里都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外奔波挣钱。但年纪尚小的他们还不足以帮父母分担,又不得不面对家庭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心里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种失落感。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正学习着积极的应对,他们已十分懂事,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非常关心体贴家人。这样的家境培养了他们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生活能力强、主动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但有的孩子却走向了反面,他们选择了逃避,把自己封闭在孤寂的一角,不愿与外界沟通,性格孤僻并伴有很强的叛逆感,对家庭社会也是百般挑剔。形成了倔强任性、我行我素、感情易怒、消极厌世的不良品行。虽说同样都是留守子女,但他们中已经存在着一种很明显的“两极”现象。他们各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外出务工家长十分能干且会一门手艺,在外面很会赚钱,孩子家庭条件优越,生活宽裕不愁吃穿。有的家长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在外打工也不是很顺利,没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以致于在外拼命挣钱,辛苦劳累却收入微薄,家里也只有勉强糊口、减省家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面临的是更恶劣的家庭环境,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慰藉,还有物质上的援助。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们人格的塑造产生很大的影响。摸清留守孩子各自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支教中我还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十分渴望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只不过有的学生把这种渴望明显的表露了出来,他们大方而又优秀,很善于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以赢得老师的关注。而有的学生则把这种渴望隐藏起来了,他们太过含蓄或者可以说是存在着某种可怕的自卑感,总是习惯于把一切深埋心底。看似沉默寡言或总是躲着老师,其实内心一直期待着老师和他们交流,希望得到老师的欣赏。我和他们谈话时他们都显得很高兴,也很乐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自己的特长和理想。是啊,哪一个学生会自甘平庸呢?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他们对待事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能力。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开导和启发,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说不定这中间就有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比尔·盖茨呢。正值花样年华的孩子们的未来真的是拥有无限的可能,他们可以生如夏花一般的绚烂!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潜意识里就渴望其他关爱的弥补。缺少家庭的温暖,就应该由社会这个大家庭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他们都应该获得应有的阳光。作为老师,应该做的,就是让愿意表现的孩子充分表现,使他们更加的自信、开朗;对于那些不愿表现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些扶持,多提供给他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逐步摆脱沉默,也一样自信的拥有快乐精彩的人生。
  初中生们对于某些问题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在他们谈对学习知识的看法时,我发现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以知识丰富、学习成绩好为荣。有的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知识改变命运,只有获取比别人更多的知识,靠知识走出贫穷,才是我们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还有个孩子是这样写的:“有了知识,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想为人民做好事,让人民永远记得自己吗?想主宰一切,让天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吗?不用说,肯定是想。知识是多么重要啊,那么,赶快努力学习,不让这一切只是梦,让它成为现实吧!”很难相信这些想法竟然出自初中生之手,他们把学习知识看得如此之高,对学习知识的理解竟已如此之深刻!这些都是我们未曾料到并大为惊异的。看到一份对学生家长的调察问卷,我发现现在农民的思想大多都已比较开明,家长们普遍表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出钱让他们学点文化知识。有的家长还言传身教,从小就对孩子灌输了知识文化的重要性。看来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里,无论是热闹发达的大城市,还是偏僻落后的小城镇,学好知识的观念一直未曾被忽略,它已深入人心。我由衷的希望这群学生们都能学有所成。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并令人忧心的现象:学生们都喜欢抄歌词,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股风潮。他们人手一本装祯精美的硬皮本,上面详细记载了流行歌曲的歌词,抄写得十分认真、工整,还在合适的位置贴上了歌手的照片,并且用彩笔仔细描画出五颜六色的背景图案。看得出来很费了一番心思。他们把这个本子随身携带,并不时拿出来翻看。想到现在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已是相当繁重,却还要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这上面。而且现今流行歌曲里尽是些情呀爱呀的字眼,可这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却是如此热衷。他们正处于思想性格发展定型的关键阶段,如果耳濡目染的常常是这些爱情歌曲,难免不会对刚刚才跨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们产生误导。什么才是他们的人生坐标?什么才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对于这类提问他们好象都表现得很迷茫。我曾问过他们最崇拜谁,他们都不假思索的说是周杰伦、周星驰、张韶涵、刘亦菲……听着这样的回答我隐隐感到有种不安。唉,现在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无非就是些歌星影星,这好象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普遍现象。我没有听到像温家宝、杨利伟这样的回答,没有,一个都没有。他们真正关注的不在这里!这不能不反映出青年一代内心空虚浮躁的现状。他们无暇顾及信念的力量,似乎只在乎表面的快乐,盲目追求肤浅的趣味。却忽略了静下心来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忘却了寻找真正的旗帜,迷失了他们本应守候的精神家园……
  在短暂的七天农村支教结束时,那群可爱的学生们哭着和我们拥抱,不愿我们离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小脸上泪花闪闪,一双双小手怯怯的拉拉我们的衣襟,然后跟我们一抱再抱。我真的好想就那样一直抱着他们。啊,我想那一定是我这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场景了!许多年以后,他们还会这样不舍的抱抱我,再郑重的叫我一声“老师”吗?真想让那一刻定格成为永恒。唉,时间真是一个残忍的东西。相聚总是那样的短暂,转眼已是曲终人散。不过,我仍然会努力的把他们每个人这十五岁时的影象铭刻在心,无论世事变迁,依然鲜活如初。那祝福本上稚嫩的字啊,我会永远珍藏!我想,不论时光飞逝,我总会不时的想起我第一次支教的经历和第一次遇到的这群可爱的学生。虽然时光不可能倒流,这样的相聚不可能再一次上演,但它们曾经那样真切的发生过,给我留下了一段值得一生珍藏的美好回忆……
  刘琦,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