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作文教学的艺术
作者:任 蓉
一、拓展校园写作空间
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验,引起写作内需,“情动而辞发”,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无法从生活中以亲历、沉思、感悟等生命体验的形式进行体验,无法得到写作的强烈冲动。写作往往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实,校园是每个学生都拥有的看似狭小却实质丰富的空间,只是很多人因对它太熟悉而无动于衷,“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自己熟悉的空间产生审美疲劳,学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让作文从生活中来,就应关注校园,开拓校园写作空间。
1.关注校园风景
任何一所学校,花草树木总是少不了的生态风景,“一枝一叶总关情”。比如校园里的樟树红枫、灌木修竹、青草野花、紫藤长廊……微风中,它们含蓄儒雅,暴风雨中,它们稳重沉着,笑对世纪风雨,荣辱富贵淡然处之,经过观察和体验,我们完全可以感到其中的人格魅力,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当然也有学生会有林黛玉式的伤感,就让他发发古人之幽情吧!结合课文《紫藤萝瀑布》的情感体验,我们同样可以感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关注校园人物
校园人物身份不同,各有个性;校园人物,来自各个家庭,带来了社会各阶层的丰富信息,捕捉有个性的人物,写校园人物传略,素材相当丰富。
每个人物,总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或眼神,或语言,或神态,或思想……写人物,本身就是需要写出个性。针对练笔的目的,我们关键是引导学生描摹人物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有东西可写,继而能把他写好。
3.关注校园文化
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寻找校园各处精心经营的文化布点,寻觅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的文化哲学的幽香。新课标不是强调“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吗?而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学校文化恰恰哺乳了学生精神的钙质。学生在孔子的铜像前默想着《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在传统文化的壁画前吸吮着精神的滋养,在校训中追慕古人纯朴而深邃的思想。这些思想将学生从必然王国引向了精神的自由王国,视野开阔,精神振奋,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学生生发了无穷的联想,面对写作情境就能喷薄出优美的诗文。写作素材就在校园的草丛中,书本上,师生的言谈间,在校园生活的一切领域。联类不穷,只“愿君多采撷”了。
二、亮丽练笔的语言
优美的语言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能给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享受。在高考中,相当多的优秀作文就是以语言优美、有文采取胜的。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训练。
1.丰富词汇,灵活造句
恰当地使用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词语,能够使作文的语言意趣横生。
冬季是最锋利的季节。(“锋利”形象准确地传达出了人们对寒冷的感受。)
文章中能注意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语言就会产生节奏感,具有音乐美。
试问那些情调低下、媚俗哗众的读物能当作长久的“精神食粮”吗?它们又能给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呢?恐怕只能令人多一些意气用事的莽撞、睚眦必报的狭隘、纵欲无度的奢侈吧!我坚信:只有那些经过无情时光淘漉筛选才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品”,方能启人智慧,明人心扉。(连连反问,恰到好处;成分排比,透着气势;或反问,或感叹,句式变换自如。一反问,一正述,说理透彻,又无累赘。“读物”与“精品”,对比鲜明。)
2.准确运用修辞手法
灵活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审美感受。
银色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被风拂动的珠帘上,洒在我飘逸的长裙上,洒在那在琴弦上滑动的琴弓上。随着乐曲的翅膀,记忆的溪流淙淙流淌,跳跃着无数朵记忆的浪花……(三个“洒在”句构成排比,“乐曲的翅膀”、“记忆的溪流”、“浪花”,连连比喻,“流淌”、“跳跃”,是直接将记忆当成“溪流”、“浪花”来写,读来生动活泼,形象可感。)
3.恰当化用名句典故
能够恰当地运用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可使文章语言典雅。
一束鲜花,娇艳欲滴。悲伤的人说“感时花溅泪”,忧郁的人说“林花谢了春红”,欣喜的人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有情,“落红不是无情物”,有人说花无情,“轻薄桃花逐水流”。花没有变,变的是人的心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对一束花的感叹可以看一个人,看他的品位、处境,看他的心情与气质。(六句古诗,似是随手拈来,却处处妥帖,使得说理形象。)
三、观察力是关键
写作离不开观察。而且我们要培养的观察能力是为写作服务的。仅仅仔细察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带有明显地目的和详细地记载,因为没有目的,所观察的内容容易被遗忘;没有及时详细地记载习惯,所观察的内容就不具有可利用的价值。因此,从写作层面上说的观察不是为了把某种事物或现象记住,更不是所谓的熟悉就行了。而是要学会观察。
1.观察要用心
怎样才能用心从而仔细察看呢?你必须要有主观需要的意识或者习惯。用心与否是和兴趣、情感、客观影响等是分不开的。有了兴趣,观察就全面,正如集邮者对于邮票;有了情感,观察就深入,正如游子对于山水;而客观环境也往往影响我们的观察习惯和意识,如朋友的倾向,师长的引导等等。为了写作而需要的观察,迫使我们要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关注(因为写作总是离不开人和事的),关注他们的本身,关注他们的变化,关注他们的联系。如此用心,我们就会觉得世界是丰富而多彩的,留在记忆里的生活便生动而鲜活,从而“下笔如有神”。
2.观察要有角度意识
如果对所有的对象都进行全面深入地观察,是没有必要的,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时间也不允许。所以观察要有敏感的角度意识。这里所说的敏感就是指我们已经注意到的人和事在我们的写作中有没有可能用得上;观察角度指的是仔细察看他(它)们身上具有文学价值的一面。前者比如我们同学可以花时间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和凋谢、日升月落、春去秋来、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至于后者,我想说的是要善于选取人和事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价值的一面。对于写作有价值的就是形象、精神和人格化的地方……而这些值得我们观察和思考的东西写到相应的作文中便有了理想的效果。
3.观察要坚持不懈
我们都知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很不好的习惯。很多同学在很多方面都有这种教训。不过,坚持观察的确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得到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坚持,那我们就会忽略掉许多细节,而这些细节正是用来提高文章张力的材料!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遑论他物呢?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见人和事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观察,那写进文章中的难免会枯燥,没有新意,这也是我们常常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原因。
另外,观察对于写作而言,不是孤立的存在,需要和联想、想象等活动相互合力。如果只是静止孤立地观察,所对应的对象就很难成为作文中的有机部分。因此,我们还必须将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加工,由静到动(河边柳树——风拂柳枝)、由实化虚(现实的我——未来的我)、由近及远(校园的假山——家乡的风景)地时空转换,让这些有可能使用的素材尽可能大量地储备,活跃在我们的脑海,以便丰富我们的写作之笔。
当然,为了让这些观察不会失效,我们能不能试着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呢?把思维及时地形成文字,并时时对这些文字再加工,观察无疑就成了我们写作最好的源泉。
写作教学是一条艰苦、充满遗憾的路,往往因为收效甚微而被淡化,是现实,也是无奈。其实,以大易小,分段分时的训练还是比较可行的,关键是在练笔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一些方法才能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先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写,然后才可以考虑写得更好。
任蓉,教师,现居南京。